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雄主秦始皇> 第14章 世纪之战(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章 世纪之战(八)(1 / 2)

秦军撤退后才9个月,竟然又卷土重来攻打邯郸。原来秦王发现赵国虽然被迫求和,但根本没有被征服,在遭受重创后依然不屈不挠,暗底里整军备战,承诺献出的6座城池也没有兑现,这使昭襄王大为恼火,于是重新发兵攻赵。他派出的将领是五大夫王陵,不是高级将领。秦国的20级爵位共分四大类,由低至高依次是民爵、大夫、卿和侯,五大夫的爵位属于大夫类别,在20级爵位中排在第9级,比范雎刚到秦国时担任的客卿还低一级。派出这样级别的将领统军,显示了昭襄王对赵国的轻视,他犯了与孝成王类似的错误:孝成王总是忘不了历史上辉煌的阏与之战,对秦军掉以轻心,结果大吃其亏,而昭襄王在长平大捷后同样视赵国如无物,以为只剩孤儿寡妇的邯郸可一举攻克。

轻敌是兵家大忌,赵国形势已经今非昔比,邯郸军民已早有准备。秦军无情屠杀赵国军人,不但没有把赵国吓倒,反而激起了全国军民的同仇敌忾,邯郸利用这难得的9个月加固了城池,重整了城防,备足了粮草和军械,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在冷兵器时代,一道城墙胜过千军万马,秦军在长平攻打廉颇严密设防的阵地时尚且不能突破,要攻打高大坚固、备战充分的城池更是难上加难。秦昭襄王的兄长秦武王曾经攻打韩国军事重镇宜阳,打了5个月都打不下来,武王被迫进行全国总动员,不断向前方输送人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攻下这座布防严密的城池。

秦军将领王陵遇到了同样的难题,他打了3个月,邯郸纹风不动。秦国加派军队支援,结果不但没有攻下邯郸,反而在赵军突然出城反击时吃了败仗,折损了5名校尉级高级军官。昭襄王没法子,只好亲自去找白起,请他再次挂帅出征。在昭襄王看来,白起是极力主张打邯郸的,没想到事过境迁,这回白起不但没有了积极性,反而摆起了困难。

白起一直对范雎背后的小动作耿耿于怀,对昭襄王不听他的意见反而被范雎误导难免暗中有点怨气。他是以服从为天职的军人,在君主亲自提要求时本应毅然担当,勇挑重担,但是心底里的不舒服使他提不起干劲。何况白起对军事形势了如指掌,前段时间卧病在床也在密切关注各国军事动态,他知道秦国对赵国的攻击震惊了各国,魏国已经出动10万大军援赵,楚国也准备出兵,当前形势与长平之战后的有利形势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白起已经年届六十,戎马一生战功彪炳,得到了无尚光荣的武安君封号,如果这次挂帅出征有个什么闪失,搞不好一世英名付诸东流。想到这些,白起力劝昭襄王不要打邯郸:

“当初长平之战我军大胜赵军大败,正是乘胜攻打邯郸的千载良机,但是现在时机已经错过。赵国吃了大亏之后举国一心,卧薪尝胆重建国家,邯郸城墙坚固很难攻克。现在各国的援兵已经在路上了,他们早就对我国怀恨在心,这次赵国顽固抵抗鼓舞了他们,他们联合起来是很大威胁。如果我们攻不下邯郸,各国军队从外围包抄我军,赵国军队从城里往外冲,那样我们的军队就非常危险了。长平之战我们虽然打赢了,但是自己也死伤过半,需要恢复元气,这时候再去冒险与各国打一场大战,必败无疑,我看还是不要打了吧。”

昭襄王见说不动白起,他暂时还不想以王命强迫这位老将军,于是就让范雎去做白起的思想工作。范雎足智多谋,口才了得,善于说服人,但是这次可不灵光,白起正对范雎一肚子气,心想邯郸容易打的时候你不让我打,现在打不下来你又来找我,这是啥事?坚决拒绝出山。范雎岂是轻易打退堂鼓的人,他对白起的辉煌战功了如指掌,就不断地为白起戴高帽,赞扬他用兵如神,凭几万军队就击败了强大的楚国,攻下楚国国都,以不到敌人一半的兵力打败韩、魏两国联军,杀敌24万,总是能以少胜多,现在攻打邯郸的条件比那时好多了,以白起的天才,没有理由打不败赵国。

白起虽然没有范雎口才好,但却是古今罕见的军事天才,对战争胜负的原因和条件有清醒的洞察。面对喋喋不休的范雎,白起毫不示弱,他头头是道地论述影响战争胜负的非军事因素,反而给范雎这个杰出的政治家好好上了一课。白起认为楚国政治不修官员颓废士气涣散,在自己的国土上抵抗侵略反而人人各顾自己的小家,而秦军全军团结得如同一家兄弟,只有往前冲的,没有丢下同袍后退的,这样的军队安能不胜?而韩国、魏国表面上联合,实际上各怀鬼胎,都想让对方先打头阵,结果为白起各个击破提供了机会。所有这些都是基于客观因素,与用兵神不神没有关系。白起毫不客气地将范雎殷勤赠送的高帽又给推了回去。

白起谈过历史再说当前,借题发挥影射范雎弄权贻误战机。白起对比今昔环境,坦言当初胜利在望时不打邯郸,在敌人元气恢复后又要去啃硬骨头,完全是逆势而为自讨苦吃。范雎给白起说得脸一阵红一阵白,很不好受。他发现真正的军事天才确实智商很高,白起见解高超言辞犀利,既懂军事又懂政治,他的弱项无非在权术运用上比范雎这样的政客稍逊一筹。范雎能言善辩,却说不动意志坚定的军人,他是当朝丞相,却镇不住劳苦功高的老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