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奢的妻子没有忘记丈夫的嘱托,在知道朝廷的决定后马上上书请求晋见赵王。孝成王尊重这位名将之妻,想听听她说些什么,结果大失所望,赵奢妻子不懂军事,只是重复丈夫生前的交代,她能清晰说明的就是赵奢与赵括两父子,在处理官兵关系上有所不同。赵奢喜欢与部下一起吃饭,经常几十人、上百人一起吃大锅饭,而赵括爱开小灶,独享美酒佳肴。赵奢不贪财物,对部下不摆架子,朝廷有什么赏赐常拿出来与部下分享,官兵打成一片,而赵括架子很大,士兵们对他畏之如虎,不敢仰视。朝廷赏给赵括的财物,他受之无愧,全拿回自己家里了。孝成王听到这些差别对比哭笑不得,觉得赵母恐怕是老糊涂了,这顶多算是将领风格的不同,与是否会打仗没有关系。赵括高高在上士兵畏惧,说明他治军严,朝廷赏赐全拿回家,那也是他应得的,朝廷对有功官兵都有赏赐,如果人人得到赏赐都拿出来均分,那成何体统?在孝成王看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赵括是天才将军,有点特权,搞点特殊化,算不了什么。看到赵奢妻子一再请求莫让自己儿子充当大任,孝成王不禁恼火,心中暗骂:“女流之辈懂得什么?这是怕死才不敢让自己的儿子上战场。”
孝成王坚信进取心很强、敢于战斗的赵括是统帅全军的合适人选。赵括向孝成王主动请缨,由他代替廉颇,与秦军进行战略决战。赵括认为秦军战斗力虽然很强,但赵军也不差,如果双方在战争指挥上均不出现失误,那么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彼此实力。只要赵国动员足够数量的军队,不怕与秦国拼消耗,就一定能战胜远道而来后援不足的秦军。一群蚂蚁尚且可以将一头大象吃得只剩下累累白骨,赵括认为赵军与秦军相比,绝没有蚂蚁与大象差距那么大,双方战力只在伯仲之间,赵军象群狼一般去围攻秦军这头猛虎,没有理由会输。孝成王感到赵括说得头头是道,不禁信心倍增。这位年轻的君王不畏强秦,而且在战事升级压力陡增的形势下遇事不慌,对已经定下的抗秦决策能够坚持到底,显示了富有魄力的君王气度。只可惜孝成王的志气与他的才干有点不匹配,他没有真正的英明君主所必备的洞察力,在用将上缺乏眼光,在战略上又缺乏稳重,不能在冒险与秦军决战和长期坚守消耗国力之间两害相权取其轻,反而急于求成,认为可以举全国之力与秦军一决雌雄,终于铸成弥天大错!
秦王与范雎听到赵国要倾国而出与秦军会战,马上调整部署,一方面加派军队赶赴长平,一方面秘密启用白起,封他为上将军,让他昼夜兼程赶往前线,统帅秦军进行这场生死攸关的世纪之战。白起原来因为生病,没有参与这场战事,攻赵秦军的主将是王龁。王龁此时的爵级为左庶长,与位列君侯的白起完全不在一个层次,白起亲自出马,王龁就改任副将。由于白起的威名在各国之中如雷贯耳,为避免打草惊蛇,秦王下令任何人不得走漏白起统军的消息,违者立斩不赦。
就这样,秦赵两国名将在长平进行巅峰对决,一方经过百战历练,几乎没有打败仗的记录,一方是最权威军事理论家,没有任何人比其更懂兵法。这场关乎秦国与赵国国运的战争,冥冥之中命运之神就将掌控权交到了这两个人手里。
赵括早就看不惯老将廉颇的被动防守,胡服骑射的赵国有大量骑兵,是进攻型战斗的强大兵种,赵括相信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战争就应该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赵括一到前线就主动出击,他手上有45万大军,这是春秋战国以来历次战争中一个国家所能动员的最庞大的军队,单纯看数量就吓死人。白起从未遭遇过这么强大的敌军,明白这是很大一块骨头,一时半会啃不动,老练的他主动示弱,故意先打两场败仗,接连后撤,引诱赵军追击。他的“败仗”打得非常逼真,秦军是在与赵军血拼多日,付出重大伤亡才逐步后退的。经过十分艰苦的战斗才占了一点“上风”,取得一些“优势”的赵括,没有看出这是秦军使诈,他忍不住得寸进尺,咬住秦军不放,想继续扩大战果。赵括哪知道白起暗底里早派出两支部队,包括25000名步兵和5000名骑兵,隐蔽急行军实行长途迂回,远远地绕到赵国大军的背后,随即突然发动袭击,截断了赵国大军的粮道,同时插入敌人营垒,将赵军分割成两部分,使统帅部的精锐部队与其他部队失去联系,无法首尾兼顾。
赵括打算与白起拼实力,但白起与赵括拼的是智谋。赵括很懂最基本的军事原理,知道军队强弱如同拳手体重大小,他集合最庞大的军队,就是要以最重量级拳手出战体重、力量不占优势的对手,他哪料到白起是百变战神,就像天生的打架高手,遇上强大对手时根本不按常规出拳,需要的话白起会使出一切武术散打般招数,以变幻莫测的打法击倒只会出重拳的对手。赵括似乎忘记了,他的父亲赵奢虽然也习惯集中优势兵力打大仗,但从不轻敌,从不相信拥有兵力优势就必然胜利,因为稍有疏忽指挥失误就可能酿成大错,使兵力优势发挥不出应有作用。过于自负的赵括,尽管拥有兵力优势,但在战役指挥上终于还是犯下了他以为不会犯的重大错误。
完成战役布阵之后白起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