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舆在见到盛宪之后,说道:“江东初立,人才匮乏,我打算开办公塾,招募大儒,广招江东子弟入学。宪公觉得可否?”
作为学习孔孟之道的大儒,盛宪对于文教方面当然是很赶兴趣的。
尤其是随着年纪逐渐变老,盛宪对于政治的热情也越来越淡,人一旦没有兴趣爱好,日子过起来就很无聊了。虽然还能做学问,但是一味做学问也是很枯燥的。所以盛宪听到严舆所说,当即便是眼前一亮说道:“安邦有教化子民之意?大善,不知有何具体打算。”
“将招贤馆改为公塾,除了儒学经典之外,经世致用之术也要重视。学成之后,统一测试,通过测试者,即可举官。不过称之为实习官,实习期为三年,三年内表现良好,即可转为正式官员。”严舆将大致的想法说了出来,这是他考虑很久之后归纳的。
当然不止这么几句,严舆专门找人帮忙抄成了一卷帛书,说完便是将帛书递给了盛宪。盛宪接过严舆的帛书细细的看了起来,越看,盛宪的眼神就越亮。
“安邦可是要成立江东之太学?”汉朝其实就已经有了国立大学——太学,太学毕业的分为甲乙两科,甲科为郎,乙科为吏,必须是由郎或者吏出身才能够在汉代为官的。
当然,想要进入太学学习可不那么容易,是要地方的举荐才能够进入的。而世家门阀所掌握的正是推举入太学的资格,严舆志在废除这个制度,所以他可不是想仅仅成立一个太学。
“是,又不是。”严舆摇头说道:“孔圣人曰,有教无类。太学虽好,但能入太学之人毕竟太少,而且近来徇私舞弊太多,太学之制需要变革。”
“哦?如何变革?”太学可是朝廷才能开办的,本来盛宪就以为严舆的胆子够大了,没想到严舆竟然还不满足于复制太学制度。
“入我江东太学,无需举孝廉,只要识文通理即可。入学者可自选科目学习,由大儒统一教授,每季一考,成绩优异者可获得食宿全免。暂时以两年为期举行一次大考,取成绩优异者为实习官。”严舆说道。
“无需举孝廉?!”盛宪看着严舆,他没想到严舆的手笔竟然如此之大。世家门阀掌控的就是举孝廉的权力,严舆这一手,等于是直接将世家门阀垄断人才输送的权力一下子给打破。
“正是,优胜劣汰方能选出最具有才干之人。”严舆说道。
听到这里,盛宪再也坐不住了。他站起来在房间里不停的踱步,过了好一阵盛宪才说道:“那担任考核之人权力太大了。”
任何一个国家或者企业,掌管人事的部门权力都非常之大。严舆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他并不担心,只是摇摇头说道:“并非如此,考核之人并不固定。每次考前由我亲任,最终我还会任意抽查,若是有徇私舞弊者,定然严惩。”
“没有固定人选?”盛宪松了一口气,不过即便如此,权力还是非常大,只是不是那么让人难以接受了。盛宪再度坐了下来,陷入沉思,他在思考严舆太学改革的可行性。
“宪公细细思考,若是觉得可行,此事便全权交给宪公了。”严舆知道,要站在天下世家门阀的对立面,必须是要一定的魄力的。他没有逼迫盛宪,只是说了一句后就起身离开。
而盛宪似乎完全没有注意到严舆的离开,他只是有些呆滞的看着地面,嘴里不时蠕动,似乎在自言自语的说这些什么。
虽然严舆现在距离统一天下还不知道有多久,但是很多事情必须要一开始就做。严舆必须要一开始就让自己的利益集团里充斥着寒门的势力,不然一味的让世家门阀势力增强,到最后严舆根本不敢得罪世家门阀的话,那这件事情就做不成了。
当然,无论盛宪做不做,严舆都会找人来做这件事情的。好在几天之后,盛宪找到了严舆,然后答应了严舆。严舆当即大喜,握住盛宪的手说道:“既然如此,我便任宪公为我江东太学第一任学官。”
“安邦你可真会给老夫找事做,此事一有差池,老夫在天下便无立足之地了。”盛宪苦着脸摇头笑道,老实说,要不是盛宪自己就是寒门出身,他是无论如何不会淌这趟浑水的。
严舆笑了笑,要不是知道盛宪寒门出身,他又怎么会找盛宪来做这件事情?
当然,办太学又还要改革,这件事可不是说办就能办的。前期准备至少都要相当一段时间,学院要修建,大儒要去请,这些都不是一时半会能办成的。
为了让太学尽早开办,严舆尽量满足盛宪所需要的一切。江东臣子见到这个样子都明白严舆是要盛宪干一件大事情,但究竟是什么,暂时还没人知道。
土地改革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太学在准备阶段。严舆集团在猛然攻陷柴桑之后并没有锐意进取,而是进入了一段韬光养晦的阶段。不知不觉之间,严舆便渡过了公元1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