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南京的学习生活充实而愉快。南京邮电学校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统一着装,排队吃饭,这次我真的吃上了八人一桌。每桌还安排一人轮流监厨,那伙食真叫好。零用钱准时发放,我们女生比男生还多几分钱卫生费,可见当时学校工作做得多细致。
紧张的学习之余,我们常去南京各大景点游玩(记的好象当时不要门票)夫子庙,玄武湖,还去过当时游人很少的燕子矶。。。。。。南京那时给我的印象是马路很宽阔,路人很少。更不可能有公共汽车了,只有马车,三分钱一人次。但我们每次都是跑到景点,坐马车回来。因为省下的三分钱可以买一包南京著名的鸭肫干解解馋。
当时,学校离中华门不远。一天,我和同是苏州人的女同学汪某(母亲嘱我不要写这位阿姨的名子,怕麻烦人家),听说雨花台有漂亮的雨花石,就想去捡几粒回来养在小瓶里,据说,雨花石在水里,越养越漂亮。
到了雨花台,那儿雨花石还真不少,我们捡了满满两大口袋(当时我们穿的制服有两个大口袋)。不知是跑了不少路,还是兴奋过度,一阵风吹来,我们忽然觉得浑身发凉。我们赶紧往回跑,这时才觉得雨花台是那么荒凉。
我们回到学校,和同宿舍的同学聊起此事。她们唧唧喳喳地说,
你们不知道啊,那地方原来是枪毙人的地方,你们是不是。。。。。。
当时把我们吓得不轻。
后来想想,实际上中华门离雨花台有很长一段路,大概是我们那天跑得急,被风一吹,再加上那时雨花台是挺荒凉的,和南京城里是没法相比的,风也野点。从此后,我们都随着集体外出,不敢“单独行动”了。
我们当时学的是无线电报务,除了文化理论课外,大都是现场实习。到了南京邮电部门,各级领导和老师傅们都非常热情地接待我们。特别是那些老师傅,不仅手把手地教我们,还很关心我们的生活和成长,真比亲人还亲。当时,我们就听说,这些老师傅大多是解放前隐蔽战线的精英,还有不少是潜伏在国民党各级电台的英雄呢。虽然,他(她)们外型不如现在影幕上演的那些英雄们,但一个个的神采绝不亚于现在影幕上塑造的形象。他(她)们的音容笑貌,我终身难忘。令人遗憾的是,听说这些老师傅,多数都在解放后的历次政治风暴中受到冲击,不少英年早逝。。。。。。
南京邮电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扬州邮电局工作,直到退休。
在那个年代,我完成学业共上了七,八所学校,有时要躲避鬼子的轰炸,有时要跑十几里山路。那像你们现在上课还吹着空调,后辈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啊。。。。。。
注:加“”部分摘自苏州蔡贵三老师的《伯乐中学追记》
扬州有座清代的道台府,虽其后花园在抗战时期被日本鬼子所毁,但游览后的人们都说这宅子建的不错。我印象最深的是府中的书房名——有福读书楼,由此再想想父辈们的求学之路,不由的感慨良多……他们都是在解放前后接受了高等教育,在那时算得上是屈指可数的,但从他们上学所走过的路来说,是有福读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