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西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自古至今,历来有无数神话和传说流传。
华夏太古三皇之天皇,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的伏羲,其母华胥久居阆中,《路史》注:“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得名,乃阆中渝水(即嘉陵江古称)之地。”
诗仙李白未及弱冠之时常年读书于戴天大匡山(位于今江油境内),后常出游于江油、剑阁、梓州等地,留于后世的《蜀道难》、《剑阁赋》、《送友人入蜀》等诗文,描绘蜀道的奇崛艰险,托物言志、寄情山水。
唐时武则天,生于利州(今广元)长于长安(今西安)。十四岁因貌美入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娘。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和女性太上皇,临朝称制后改名“曌”,自譬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高天之上。尊号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死后留无字碑。
自古出川“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剑门关,雄踞川北剑阁县之南的剑门山,大、小剑门关七十二峰,千仞壁立、峰峦叠嶂,绵延长达数百公里,素有“蜀门锁钥“之誉。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东靠巴中市、仪陇县,南连南部县,西邻剑阁县,北接苍溪县,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美誉。
唐代诗人杜甫在这里留下了“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三百里嘉陵江山图,即称阆中为“嘉陵第一江山”!明代徐霞客曾经此溯嘉陵江而上,也曾误认嘉陵江为长江之源头。
成建制2000多年来的阆中,无一例外地始终作为巴蜀要冲,军事重镇,是历代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阆中商属巴方,周属巴国。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30年从江州(即重庆)迁都于阆中,公元前325年后称巴王。
周慎靓王姬定六年(前316年),秦国惠王嬴驷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走石牛道(即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不久灭巴。
秦王设立郡、县、郊(乡)、亭、里五级制。置蜀郡、巴郡。宣告蜀、苴、巴三国灭亡。
公元前314年,秦灭巴,秦惠王设置阆中县。
汉阆中为巴西郡治,蜀汉名将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之久。
东晋时,阆中为北巴西郡治。
西魏时,阆中为隆州及盘龙郡治。
隋改阆中为阆内,为隆州治;大业三年,改隆州为巴西郡。
唐仍名阆中,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至公元712年(先天元年)为隆州治。713年(开元元年)改隆州为阆州,辖阆中、南部、苍溪、西水、新井、晋安、新政、奉国、歧坪9县。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至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曾改为阆中郡。
公元929年(五代唐天成四年)于阆州置保宁军,北宋时置安德军。公元1276年(南宋景炎元年)至1912年,阆中一直为保宁府治。
明末清初四川设临时省会达17年之久,顺治时期,四川临时省会设在阆中10余年。
阆中境内有两大山系,嘉陵江以东属巴山山脉,以西属剑门山脉,两大山脉分支余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形成严密缰绕合护的形胜之地。嘉陵江、东河、构溪河等上百条溪沟,由东、西两侧汇入中部的嘉陵江,形成阆中“一江四河”的地表水系格局。
阆中曾是中国古代民间天文研究中心。
曾创造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完整的历法——《太初历》的西汉著名历算天文学家落下闳就是阆中人,落下闳也是创始中国古代先进的宇宙结构学说“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在中国用了两千年。
东汉末年的周群、周舒、周巨,祖孙三代天文学家也是阆中人。他们在阆中城内自己的府院中建楼观测天象,积累了大量观测资料,用以给风测向定级,预测旱涝灾害,非常有成就。
东汉的张道陵在阆中“云台山”、“文成山”的“元台”观测天象,据传说后来“飞升”于此;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风,这两位阴阳风水学家在阆中观测天象,后来同葬于阆中的天宫院,在当地留下了许多十分耐人寻味的传说和轶闻。
自古以来,重镇阆中就汇集了道教、佛教、基督教、******教等各种东西方宗教流派,其中以佛教、******教为代表的宗教建筑和宗教文化尤为突出。
阆中古城,一座有着23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城,正位于川北嘉陵江畔。由此,沿嘉陵江溯流而上,西北经剑阁、苍溪,出青川可至陇南、天水,北经广元,过清风、明月双峡,越秦岭可达汉中、宝鸡、西安。
阆中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目前城中保存着近1。8平方公里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街古巷。
阆中古城,也是中国第一风水古城,古城建址是完全按照唐代天文风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