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可怜他,他想做点儿事,却做不成,就像一只想飞却飞不起来的鸟,薛琰,家有孝子是福,可身为大国的储君只是孝顺怎么够呢,天下黎民需要的是一位能够擎起天来的太子,而不是一个孝顺的阿斗啊。”
薛琰闻言,知道太宗皇帝动了易储的心思,或许历史上,李承乾之所以被废,就是因为这件事埋下了伏笔。
是眼睁睁的看着李承乾被废,还是看在两个人的交情份上,帮李承乾一把。
薛琰思量了片刻,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道:“圣上,太子绝不是阿斗,退一万步讲,就算他是阿斗,也强过那连生身父亲都敢弑杀的炀帝,德行是与生俱来的,才学却是可以后天陶冶的,太子还年轻,只要圣上遍延天下名师,认真调教,太子一定能继承圣上的伟业,成为一世英主的。”
太宗皇帝放下酒杯,看着薛琰,道:“遍延名师?朕给他找的师傅还少吗?李钢,于志宁,褚遂良,哪一个不是闻名天下的大儒!”
薛琰忙道:“从前于宁志、李纲这些人都是大儒,能教的不过是些经史之学,眼下四海未靖,太子当学一些经世治用的本领才是。”
太宗皇帝停了,也不禁动了心思,问道:“眼下能给太子找到这样的师傅吗?”
薛琰想了想,突然眼睛一亮,说出一个人来:“您看张玄素怎么样?”
这张玄素可是以为牛人,初仕于隋朝,为景城县户曹,隋末天下大乱,群雄蜂起,活动于今河北地区的窦建德攻陷景城,将张玄素逮捕,准备杀死。
这时城中有千余人请求代他而死,并对窦建德说:“此人清慎若是,今倘杀之,乃无天也。”
窦建德听后命人给张玄素松绑,并封他为治书侍御史,但张玄素以隋臣自居,却封不受,后张玄素听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才接受窦建德委任,为黄门侍郎。
再后来,唐灭窦建德,张玄素归唐,被授为景城都督录事参军。
武德皇帝皇帝久闻张玄素的名字,特意召见张玄素,向他征询为政之道,张玄素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君主亲理政务,而君主亲理玫务,口断十事,有五条错误即不好办,一日之中,君主不止断十件事,往往口理万机,这样日积月累错误就积存多了,而错误多了国家就要灭亡的。
所以张玄素建议武德皇帝要广用贤良,使各官吏奉职守法,并能安抚百姓,小心谨慎,就会成为一个尧舜也无法相比的君主。
武德皇帝很欣赏张玄素的这番议论,于是提升他为侍御史,不久又迁给事中,任命他担任隐太子李建成的老师。
玄武门之变后,张玄素一直闲居在家里,太宗皇帝一听他的名字,立即摇起了头:“他把隐太子教成那个样子,身上能有什么本事?”
薛琰给太宗皇帝满上一杯酒,然后说道:“要想成为好大夫,不治死几个人行吗?当今天下,教废过一个太子的老师可仅此一人啊!”
薛琰借医道阐释育人之道,让太宗皇帝听了颇觉有理,可是却又下不了决心,薛琰说的是没错,可是谁知道张玄素会不会把李承乾也给教废了啊!
薛琰之所以推荐张玄素,是因为他知道这人可是真材实料的,不但秉性中直,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在施政方面颇有见解,于志宁,褚遂良那样的大儒只能在德行上教导李承乾,而张玄素却能教给李承乾如何做好一个太子。
历史上,太宗皇帝也正是因为张玄素为人忠直,且颇有见识,迁他为东宫少詹事兼右庶子,让他去辅佐太子李承乾。
时太子李承乾游玩不学,张玄素任职东宫后,屡次上书谏劝他,张玄素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苟违天道.人神同弃,慎终如始,犹惧渐衰,始尚不慎,终将安保!”
但李承乾因为脚疾,心灰意冷,全然不纳,继续游玩如故。
贞观十三年,张玄素又上书谏劝太子李承乾,应该“学文以饰其表”,不可“骑射数游,酣歌戏玩,苟悦耳目,终秽心神。”
太子李承乾照样又不纳。
太宗皇帝却因张玄素对太子李承乾多次进谏,于是在贞观十四年,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兼太子左庶手。
但太子李承乾劣性不改,一度又游宴深宫,久不见宾客,张玄素又上书谏劝太子应以国事为重,引见宫臣,“广置群僚,以辅睿德。”
张玄素一再进谏,最终引起了李承乾的讨厌,于是派人暗杀他,使他几乎送命,但他并不引以为训,仍劝谏不止。
李承乾不知改悔,恶行日盛,终于被太宗皇帝黜废,张玄素也因为是东宫官员,被牵连免职。
虽然历史上,张玄素对李承乾的教导并不成功,但是薛琰知道,那并不是张玄素的错,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只可惜,李承乾实在是朽木不可雕。
但是如今,薛琰觉得有了自己的时时规劝,再加上张玄素的教导,李承乾未必不能改变历史上最终被废的命运。
但是,在历史上十分器重张玄素的太宗皇帝却犹豫了,道:“这件事暂且不说,薛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