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穿越者,薛琰头脑当中,用来生财的办法自然不少,之前鼓捣出来的活字印刷和玻璃,在他眼中不过是小打小闹,倘若真的想要迅速积累财富的话,办法还有很多,比如一一盐!
小小的盐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在华夏的历史上,却曾是决定国家的生死和富强的关键,可以说,盐对农业社会的价值,并不亚于后世石油对工业社会的价值。
春秋之际,齐国为何能称霸一时,归根结底,原因就是,齐国立国在了一个好地方,早先,周武王平定商纣后,就把原来东夷族所属的营丘封给姜子牙。
《史记》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不得不说,周武王对功臣实在是太大方了,相当于把波斯湾给了姜子牙,当然,东夷族做了几千年的高富帅,一直不太服管,也确实需要让老姜整治一下他们。
不过营丘当时多是盐碱地,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因此人口不多,然而姜子牙到齐后,在鼓励纺织等手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鱼盐等自由贸易,齐国的商品很快行销天下,而开明宽松的环境,更是吸引了各国人才和商贾云集齐国。
《史记》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瀉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则人物归之,繈全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借助鱼盐之利,借助于古济水这条黄金水道,齐国人建立起大范围的贸易系统,向外出口鱼盐、布匹,从中原腹地进口大量粮食、物产,而齐国都城临淄也因为贸易,崛起为东方第一大都市。
晏婴曾对楚王说:“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
春秋中期齐桓公时,临淄人口达到20万人,战国中期达到35万人,到了汉武帝则达到50万人,按照当时和后世的人口比例,临淄
(本章未完,请翻页)简直就相当于后世大上海这样的超级都市。
由此就不难知道,盐对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历朝历代,人们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比重最大,粮食也是古代贸易系统中最大宗的商品,而盐流总是和粮食流形影相伴,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只要控制了盐流,就可以控制了农业贸易。
盐的生产非常集中,便于垄断管理,只要控制了盐的供应和价格,就可以向所有消费者征收食品消费税。
华夏历史上的的历朝历代都非常倚重于盐税,盐税更是政府收入中最大的来源之一。
政府可以跑到1000个老百姓家里每户征收1元税,也可以从1个盐商身上征收1000元税,虽然征税总额一样,但征税成本却有天壤之别。
前者需要维护多大规模的公务员队伍?每个公务员需要跑多少路才能征到税?
而且每个人的盐消耗量少,即使涨价涨一倍,人们对价格也不敏感,最重要的是盐税可以隐藏在很多商品背后,绝大多数人不会意识到自己买的一只咸鱼里面,政府已经通过盐进行了征税,通过这种隐形的征税手段,盐还起到现代发票的作用。
征盐税既不需要花钱圈养庞大的征税公务员队伍,也不会因为征税引发官民矛盾,真是最佳的征税手段。
《管子》有云:“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
春秋之时,管仲第一个将盐铁从私有转变为国有,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开辟了税收之外的另一个庞大财政来源。
《史记》记载:“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
而齐桓公则通过砍柴煮盐,再借助于齐国商人在各诸侯国建立的庞大贸易网,实现了全天下人向齐国交税。
齐桓公由此称霸诸
(本章未完,请翻页)侯,没有盐带来的贸易系统提供财政支持,齐桓公哪有钱去组织多国维和部队、哪有钱年年开诸侯峰会、怎么维护周天下太平、又如何建立春秋国际新秩序呢?
春秋战国时代,又有多少国家因为没有这样的系统支持,惨遭齐国蹂躏,遭遇亡国之灾呢?
有了齐国的成功案例,诸国纷纷效仿,同样靠海的吴国也学去了,《汉书》记载:“吴煮东海之水为盐,以致富,国用饶足。”
西汉吴王刘濞继续在淮南煮盐,富可敌国,但是后来因为造反被汉景帝剿灭,算是古代版的萨达姆吧。
可以说,正是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都掌控了盐,才有财力来维持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的帝国系统。
薛琰最开始想要向太宗皇帝献的便是盐铁国家专有的策略,虽然从春秋战国时起,历朝历代的君王都会将盐铁之利国有化,但是到了前隋,也不知道隋文帝杨坚脑袋被门挤了,还是被驴给踢了,居然将盐铁国有,重新转化成了私有制。
到了大唐立国之后,依然没有收归国有的打算,太宗皇帝想要称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