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于行政管理部门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应收账款。
根据目前的法律环境条件,应收账款质权主体应当通过信贷征信机构审核、认证才能有资格担当。这对于经营类法人单位来说是相对容易一些的事情,对于非经营类法人单位、普通公民来说是相对困难一些的事情。
理论上,应收账款质权的设立,客体、主体两个部分都是可以放开搞活的。信贷征信机构不必局限于公路、桥梁、电网等预期式普通债权之出质设立质权,也不必仅将经营类法人单位来作为唯一的应收账款质权主体。
应收账款质权主体通过信贷征信机构审核、认证也是一件好事,有利于登记机构的把关与监控管理和质权人的过程控制,增强应收账款质权的安全感。
从广义的应收账款质权主体考量,总体上可以分为民事主体与非民事主体。其中,民事主体上可分为法人和公民民事主体,或者经营类与非经营类民事主体;非民事主体上,分为事权的与非事权的行政主体。所有这些另类情形的发生,对于信贷征信机构审核、认证形成了新的考验。
第一部分,应收账款质权的民事主体。
1.经营类法人主体的应收账款质权设立
法律来源于经济活动而服务于经济活动。某些公司、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经营类事业单位经过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登记注册,成为应收账款质权民事主体的可靠权利人选。以法人单位的应收账款设立质权,比较容易地受到信贷征信机构信任。
2.非经营类或者非法人主体的应收账款质权设立
法律应当尽量地关注非法人地位的民事主体。如普通公民的债权加上应收账款质权法锁,对于债权人讨债是非常有利的法律杠杆。以普通公民的应收账款设立质权,不是不可以、而是应当尽量帮助解决的问题。
整个经济社会的三角债特别烦人,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对债权人很是不利。应收账款出质是解决三角债问题的最好办法之一。目前应收账款质权关系主要是法人单位,如果自然人能够通过征信机构的审核通过,对于社会和当事人有益无害,同样应当能够加入收账款质权关系法中来,这当然是一件大美事、大快事。
信贷征信机构也不仅仅对于经营类法人主体进行评估,如中国拥有数亿的自然人持有各个银行的借贷VISA卡,每个人都有借款还款的诚信记录。也有一些自然人从银行贷款购买房屋、汽车等大宗商品记录的。且全国可以电脑联网,各地区各个银行之间可以互通信息,查询起来也很方便。
第二部分,应收帐款质权的非民事主体。
1.有事权的行政主体的应收账款质权设立
财政、税收、工商、劳动、市政、交通、交警和国土资源等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在相关的事权范围内设立应收账款质权。
全国的国土资源(包括矿产资源)主管部门是个大掌柜,据统计,在短短的13年里国家出让土地收益就高达13万亿元,不包括对中外企业收取的采矿权收益在内。对于依法罚款项目的,设立应收账款质权对于当事人或者债务人有约束力。
如果劳动监察部门对于拖欠职工、民工工资或者福利行为的,授予他们以设立应收账款质权的权力,可以解决许可劳资纠纷问题。某些地方政府在资方拖欠工资走人时,由政府代为垫付工资福利,这很是被动,如果劳动监察部门对于资方设立应收账款质权,并有权扣押无良企业主的资产,效果就是不一样。
2.无事权的行政主体的应收账款质权设立
某些政府部门权力很大,但具体的事权下放到国有企事业单位经营性公司、企业。作为国家的一级信托所有权人,成为某些项目的投资者、甚至也可以对于下属公司设立应收账款质权。
如政府从商业银行贷款大量资金修建公路、桥梁等大型工程,交由相关的公司收费管理,如果大量资金沉淀在公司里面,耽误政府向银行还债就不好了。出现这种情况,政府财政主管部门可以对于相关的企业进行必要的干预,或者干脆设立“内部式应收账款质权”。
应当注意的是,类似于公路、桥梁、电网等高额投资,是国家或者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出质人是地方政府与公司企业,可对于债权人实行双重担保制度。
当公路、桥梁、电网等公司的应收帐款不能满足清偿债务的需求时,政府应当兜底清偿债务。以目标管理责任制而论,这里的物权关系,与平时所谓的“公共利益物权优于其他物权”的性质不一样的,应收账款质权法锁关系优于公共物权关系。
从以上推论上发现一个问题:类似于公路、桥梁、电网等高额投资,是政府委托公司化管理的,首先应当是在政府财政部门与下属公司之间设立一个“内部式应收账款质权”,其次是政府财政部门与债权人之间出质应收账款,质权人是债权人。
这么说来,政府财政部门身兼两职:对于下属公司(也是二级信托责任人)是质权人,对于商业银行之类的债权人又是出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