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人公孙弘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公孙弘自幼家里贫穷,聪明好学,却无钱读书,靠给人牧羊养猪维持生计。公孙弘父母早丧,由叔父叔母抚养成人。公孙弘年轻时历尽艰辛,吃尽苦头。
公孙弘四十岁中年之时,家中经济状况好转,才有条件读书学习。此时,公孙弘开始买书,自学专研儒家经典著作,博览群书。公孙弘凭借自己刻苦学习的精神,天生的悟性,学有所成,闻名乡里。
公孙弘曾经做过家乡县里监狱的小官吏,因触犯法律被免职。
汉武帝登基即位之初,发布诏令,向全国招选贤能杰出的优秀人才。此时,公孙弘已是六十岁的花甲老人。家乡的绅士一致推选公孙弘。公孙弘担任帝国朝廷的博士,成为皇帝的咨询人员。公孙弘奉命代表大汉帝国出使北方匈奴国。公孙弘归来后,向皇帝汇报自己在匈奴国的见闻和意见。因为公孙弘的想法不合皇帝的意愿,皇帝生气,认为公孙弘目光短浅,无能。公孙弘知道自己不讨皇帝的欢喜,便自己上书皇帝,借口有病辞职回乡。
几年后,皇帝再次下诏书,向全国征召博学之士。公孙弘家乡的官员和绅士,再一次推荐公孙弘应召。公孙弘惶恐,感激家乡父老的厚爱,推让辞谢说道:“我以前曾经到过帝国首都京城,接受皇帝的任命做官,因为缺乏才能而被免职回来。希望你们能推荐别人。”家乡人仍然坚持推荐公孙弘去朝廷应聘。恭敬不如从命。公孙弘不愿违背家乡人的好意,收拾行装,第二次来到帝国首都参加选拔考试。考官给出考试的题目,让全国各地的上百名考生写作一篇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考生的答卷,全部送交皇帝审阅。皇帝经过仔细的比较选择,判定公孙弘的文章为第一名,称赞公孙弘的文章文笔优美,论据充分,主题鲜明,论证有力,说服力很强。皇帝召见公孙弘,看见公孙弘相貌奇伟,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言谈举止透出聪明睿智,成熟稳重,十分欢喜,任命他为朝廷博士,作为皇帝的智囊团成员,出谋划策。
公孙弘为人机敏,见多识广,饱经沧桑,经历人生无数的风风雨雨,做人谦卑,谨小慎微,生活简朴,从不张扬。公孙弘在朝廷任职后,收入增加,却仍保持乡民的朴素生活习惯,穿布衣服盖布棉被,吃饭时从不吃两样以上的荤菜。公孙弘的叔母去世,公孙弘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守丧三年。公孙弘在朝廷上开会与文武百官商讨国家大事,只是陈述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不当面反驳别人的意见,与别人进行辩论。公孙弘将判断大家意见对错取舍的权力交给皇帝,让皇帝进行裁决。这一点,让皇帝欢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皇帝发现公孙弘品行忠厚,善于思考问题,见解独特,分析问题深刻,熟悉帝国的法律条文,了解帝国官场的人情世故和各种潜规则,为人圆滑老道,从不树立公开的政敌。皇帝对公孙弘敬重。两年之内,公孙弘的官职,得到数次的升迁,从博士的闲职,晋升为拥有实权的左内史。
公孙弘与好友汲黯请求皇帝在闲暇的时间接见,几个人在一起聊天,探讨国家存在的弊端及解决的方案。往往是由汲黯提出问题,公孙弘对问题进行剖析,寻找形成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这种方式,皇帝很喜欢。公孙弘提出的意见,大部分被皇帝采纳。公孙弘日益受到皇帝的亲睐,地位显贵。
有人在朝廷会议上公开指责公孙弘,说他出尔反尔,见风使舵:“公孙弘和我们在私下商量好意见后,见了皇上,听到皇上的意见后,马上改变自己的看法,顺从皇上的旨意,讨好皇上,不忠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皇上询问公孙弘,是否有这样的事情。公孙弘做事圆滑,左右逢源,顾左右而言他,巧妙地回答皇上的问话,谢罪道:“了解我的人,认为我是忠诚老实,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是不忠诚的。”公孙弘委婉地说别人误解了他。
皇帝听了公孙弘的回答,很高兴,更加信任公孙弘。帝国朝廷中有的官员嫉妒公孙弘得到皇帝的宠爱,经常在皇帝面前诋毁诽谤公孙弘。这些人的坏话,不仅没有让公孙弘失去皇帝的信任,反而让皇帝越发优待器重公孙弘。皇帝有自己的主见,不被别人的意见左右。
二年后,皇帝任命公孙弘担任帝国朝廷御史大夫,监督朝廷文武百官的言行,直接向皇帝负责,成为朝廷最高级别的官员三公之一。这时,公孙弘已经是七旬的老翁。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社会经济落后,医疗水准低下,社会人均寿命只有五十岁。当时,一个人能够活到六十岁,已是人们公认的高寿之人。而公孙弘的人生之路,从六十岁之后,才开始步入辉煌,堪称是人间的奇迹。
当时,大汉帝国的军队,刚刚平定大西南云贵高原地区,修筑道路。帝国政府准备投入人力物力开发大西南,迁移内地的人口去那里居住。公孙弘奉命去大西南考察,归来后,向皇帝建议:西南云贵高原,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国家如果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开发,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此时,大汉帝国出动大军打败了北方的匈奴军队,占领了西北甘肃广大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