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事情是易辰提出的,倒不是因为他是太子师尊,所以为皇室考虑还是怎样,归根结底,是看出在北隅皇朝,儒门势力已经膨胀的太大,早晚成为不可收拾的怪兽,与皇权站在对立面。儒门是读书人,从政仕国不能演变成争权夺势,北隅儒道并立,虽然表面看来,儒门权势胜于道门,但一旦天子生出防范之心,扶持道门打压儒门的话,从长远来看,对于儒学一道的兴盛,也是不利的。
易辰当时只是提出要改革,因此让少陵去办。少陵调查之后顿觉儒门学制,真心是黑暗到极点了,不光是招生的事情,连朝廷每年拨下去的科研经费,治学补助,都被几位学霸把持着,天启之外广大中原地区出身的学子苦不堪言,认真做科研的教授拿不到经费,自己贴钱过着清贫的生活,学霸只要敷衍上面,便可以舒舒服服混日子,少陵还是年轻人,骤然看到这黑暗现状,简直怒到要呕出一口老血来。
他从头开始清算,理清头绪,先就提了个初步的改革报告,比如以后招生,不能靠推荐了,要大幅度降低推荐名额,适度提高中原地区招生份额,考制也该改,什么乡镇州府层层考试的,居然还要照顾南疆与北荒这些经济与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原本名额就不多,天启的贵公子占一大波,边境蛮荒出身的学生竟然还要额外分配,索性都划了。除了皇族王侯就读的鸿文馆以外,其他全部全国统一考试,虽然耗费财力,但一旦完成在全境内布设考点这一件事之后,以后甄选人才就会有效的多。
助学金奖学金合在一起算了,以后全按成绩说,别搞得每次评奖学金都跟开忆苦思甜大会似得,人人声泪俱下。为那么点钱,说得全家上下都三灾六病,长此以往,儒门学子的信义何存?
科研经费就更该慎重管理了,天启这边儒门天下总部还好一点,毕竟易校长眼皮子底下没有人敢耍花腔,地方上简直惨不忍睹,比如江南那边的天章圣古阁,十个学者九个抄,剩下一个不抄就只能去死。居然还有跟着地方官员勾结在一起骗科研经费的。管是管不了这帮人了,那现在就只能让那九个去死,剩下一个真正搞科研的,召到天启,在儒门天下搞。
天启整体学风算是不错的,地方各书院,常年看不到希望,索性连正经事情都不做了,一个个都是勾结官员混日子的。索性能裁的都裁了,免得这帮人败坏儒门门风。
少陵将这些建议送了上去,易辰看了后觉得不错。从前儒门也改革过许多次,以前的太学主们说改革,最多改改上下课的钟点,换几套考试卷子,换汤不换药。少陵的措施,全部都是落在实处的,看得出少陵是干大事的人。
先帝下葬之后,他就立刻将少陵带到内廷,与新即位的天子相谈改制方略,午膳之后,足足谈了两个时辰,还赐了一顿晚膳。成贝俊辞也觉得少陵不错,有气魄也有眼光。言谈之间就对他赞赏有加。
少陵在内廷之中吃过晚膳之后,回到礼部踌躇满志热血沸腾熬夜写报告,研究执行方略。礼部的同僚们都说,少陵怕是要发达了。三不五时见到他,言语之间,也比从前客气许多。
改制的详细报告交了上去,他倒是没指望天子给他加官进爵,只想着能让他把这件事亲自办了,就算名字只能挂在校长后面,没准也能留名青史了,比起权势,正统的儒门中人,更为在乎的便是名声。
第二日,成贝俊辞将他召入内廷上书房,旁边坐着的是桐文。成贝俊辞将少陵交上去长达十几页的奏章放在桐文面前,说是方略没什么问题了,这件事,就交给师兄去办吧。至于少陵,麒麟王这几日要回西漠,说是身边缺个写战报的从军文书,觉得少陵挺合适的。那就让他去吧。
少陵当时就觉得一桶冰水兜头浇了下来。他这时才留意到,尊贵无比的皇帝陛下管桐文是叫师兄的。
桐文是悦氏大宗师的外甥,因此是鸿文馆出身,正经的天子同门,还是师兄。而他,是儒门天下出身。同样是易辰的弟子,家境看上去也差不多,但就是隔了这一层,临到这时候,天子要改这世家门阀垄断前朝的制度,改制之前,竟然还坑了他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