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心里伤感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话,简直难以忍受。
停灵七日之后,北辰郁秀莲葬于帝陵,停灵期间内廷宫中自裁殉主者,如季游陌,亦以殉葬之礼与帝王同葬帝陵。太子生母颜寂被追封为中宫皇后,这一点上,朝野内外倒是没有什么异议。
之后北辰胤,即太子君辞顺利登基,内廷外朝山呼万岁。这一年,这位年轻的君主,也不过十六岁而已。
先皇后宫后妃,多数尊先帝遗嘱,迁宫赴宫灯帷颐养天年,例外的,便是留在六庭馆的教母悦伶伊,以及被北辰郁秀莲革职之后,又被新帝请回,领摄政之责的六庭馆馆主易君书。
太子养母上官染烟曾有先皇赐封御殿明成君,因此被尊为明成太后,长秋君则以其尊号,奉为长秋太后。两位太后共居于慈安殿,明成皇后可垂帘听政,而长秋太后,则是辅政太后。
先代宫妃,除地位卑微的宛容承恩更衣之外,全部赐太妃尊号。先帝未曾册封三贵妃,因此便以明成太后上官氏领明妃之位,长秋太后易氏为权妃,至于殉主而亡的季妃,原本是该追封德妃的,只是,追封之前,北辰明旭代季妃之兄长季城上表,说季氏原本出身卑微,侍奉君王,原本至幸,殉葬之人,无须再做追封。以免九泉之下,惶恐不安。
理由其实是很牵强的,但即便如此,在南冕亲王北辰明旭的一再坚持之下,加之明成太后亦在一边劝诫,新帝最终还是允了季家的恳求。
说到底是心有顾忌,太子生母是季游陌害死的,不被报复就该偷笑了,哪里还敢受天子的封赏。不过,季城这些年镇守东海郡,三不五时出入碎岛王宫,与碎岛那位女王关系好到简直能算是碎岛封臣了,东海郡那边还仰仗着他。怕是一时半会儿,轻易也不会动到季家吧。
谁知道呢?如今登基这位主子,从前是出了名的温良恭谨,但冲着上位之后就先清洗儒门,督促儒门内部学制改革之事来看,似也不是多么好性儿的人。
况且还有两宫皇太后同朝理政,上官染烟背后是道门世家上官氏,易君书么,虽然是儒门出身没错,但说起立场,与皇室的一致倒比跟儒门多多了。
少陵被调职去边境之前,正好跟着易辰在做儒门学制改革的事情。从前儒门各处学馆,是以世家支持为基础的。儒门旗下书院学馆诸多,其中比如太子读书的鸿文馆,内廷女子书院六庭馆,以及天启城中号称儒门第一学馆的儒门天下,还有远一些的学海无涯,碧玄草堂,以及一些不怎么出名,记也记不住的学馆,实质上都是分阶层的。鸿文馆出身自不必说,可以算是跟太子同门,镇日里出入于太子身边,只要跟太子混的好,就就职于太子幕府,等到太子登基,自然就是前朝重臣。
就算跟太子不是那么好,效忠于别的皇子也可以,将来跟着封疆大吏,也算是好前程。
但就有一点不好,能进鸿文馆的,若非皇室,便是儒道两门的翘楚,或者手握兵权的边疆重将,非权臣之子,就得从乡镇州府一路考上去,过五关斩六将杀千军万马,也未必能得到一席之地。鸿文馆隔几年才放出一个名额,儒门总宪单招门生,上万人之中只选一个,到最后被选中的,不仅才华相貌从里到外挑不出半分毛病,还得人品大爆发祖坟冒青烟。因此鸿文馆建立上百年之后,反倒没什么人考了,虽然有给平民留出的名额,也就只有权势稍微低一些,凭借家世没办法直升鸿文馆的那些人,会试着递申请考一下鸿文馆。
除了鸿文馆以外,别的各处书院也差不多,比如儒门天下,是除了鸿文馆之外的儒门第一,内阁首辅易辰又被称为太学主,其实也就是儒门天下校长的意思。儒门天下出身的儒生和武生,多数都可以供职于外朝隶属于儒门的那些机构,再不济,就是外放做地方官,或者出使别国,从事外交工作。至于六庭馆,作为儒门的女书院,培育出来的女官们,自然是供职于内廷各机构,或者侍奉上书房,甚至,有些宫妃亦是六庭馆中人。
内廷招募女官,只从六庭馆择选,外朝之中,儒门最为看重的两个部门,比如内阁与礼部,以及儒门道门各有势力的户部,工部,则是挂明招牌,若想供职,必须儒门天下出身。
儒门天下的招生,亦是世家推荐为主。推荐占去一多半名额,剩下一小半中的一大半,还是分配在天启,户籍在天启的,可以选择投考碧玄草堂或者学海无涯,先上预科课程,合格之后,便可以被推荐到儒门天下继续升级。
若是户籍不在天启,那麻烦了,依然是乡镇州府一路考上去,一直考到天启为止,然后抢所剩无几的四分之一名额。
这样霸道封闭的招生制度,其实就是儒门把持权柄的基础,想要入朝做官,要在仕途上出人头地,首先最好出身儒门世家,这自然就将权柄放在了几个世家之中了。若非世家出身,也有办法,一路投考上去也可以,只是,投考之中,必然要拜山头找教授扶持,这样到了最后,便会变成门生制度,一个部门十几号人,可能一半就是尚书的门生,儒门向来重尊师之道,这样的话,抓着权力的手,就会一直握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