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府,是一座传统客家人的殿堂式民居,坐北朝南,东西走向,由左中右三部分组成,南北分上中下三部分。青砖为墙,红绿瓦相间,从外观上看堂皇美观,是隆城少有的明清式客家民居,过去叫小林府,林柏清去世后,这里便成了隆城惟一的林府。南大门进去先是下堂,东西是一条长长的过道,上中下堂之间有天井天阶。天井在整座房子的正中间,是正方型的,露天而建,上方没有屋瓦挡住,每逢下雨时只要把天井的下水道堵上就可以接满一天井的水,可以在里面洗菜洗衣服等。天井旁边有一个大水缸,每天储藏从水井里摇上来的水。天井是隆城客家人建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稍有条件的都要挖一个,因为上方没有瓦遮住,抬头就是天,有利于透光和保持空气流通,同时也预示着向上天开一个门,随时接待祖先神灵的降临,并希望上天直接的祝福一家人。林光年家的房子是没有天井的,他和妻子李玉梅的房子只相当于林府这座对称房屋的一个小角。
林府天井的正北方,上了天阶就是上堂,上堂是整个建筑的核心部分,设有木制神龛供奉历代祖先神灵,所以也称祖堂。逢年过节祀祖,遇有凶吉等事,烧香拜佛,求祖先保佑等,均在此地进行。
天井东西边是中堂,有横屋间、过道并各房间的出入口。林府过道的左右是四个对开的门,分别是四个大卧室。过道的最西面是中门,从中门过去又是相似的房屋结构,而过道东边就是一堵墙,没有门再往外开了。
如果从屋顶俯视下来,林柏文家的这座房子类似于繁体的回字式建筑结构,正中的口是天井,东西边为过道,南面是下堂,最北面是上堂,但这仅仅是房子的中间部分,过道左右房间里还有很多侧房。
林光桐和两个弟弟把父亲扶到上堂,他们从天井的左边往上走,上堂比房子的其它地方高出两三个阶梯,这距离俗称天阶,这是上堂重要性的一个标志。
林府上堂,有一个神龛,或者叫天地龛,正中间贴了张一开大小的大红纸,上面用金粉写着几排竖行大字,中间比较醒目地写着“林氏祖宗纪念堂”,左右两排用行楷写着:“三仁世泽昭千古,九牧家风冠万年”。
神龛在客家人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放置祖先的灵位,供节日里的祭祀,而且家中凡有婚、丧、嫁、娶等仪式均要在神龛下完成,让祖先和天地神见证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家人也常常在天地神面前祈祷,把诸般心愿托付给天地神。
神龛弥漫着非常浓厚的敬拜祖先和追根溯源的气氛,过年过节时,小辈看望长辈,行礼磕头,头先要磕给天地神,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晚辈除了谢长辈,恭喜发财外,还要跪下给天地神磕头,谢礼。客家人一辈一辈传下来的这种敬拜祖宗,敬拜天地神的习俗,使晚辈们从小就懂得了天高地厚的道理,于是他们知道感恩戴德不光是给父母,也要给祖先,给上天。
“吴妈,给阿叔倒杯茶来,快!”上到客厅后,林伯文小儿子林光楠对着东边过道前的厨房喊了几声。
“来了,来了。”人未到声先闻,不一会,东面厨房里传来一个妇人的声音,并见她双手端着一个托盘,急冲冲地往上堂赶。这个矮矮胖胖的妇人,就是吴妈,过去是林光年父亲林柏清家里的佣人,据说是林柏清和他妻子在外头唱戏时遇到的一个刚死了丈夫无家可归的女子,因可怜她的身世,所以一直带在身边打理家务等杂事。林柏清和妻子及两个儿女被炸死后,家中只剩下林光年一个人,正好林柏文家里缺人手,就过继过来当佣人。吴妈虽说个子不高,手脚还麻利,做事也非常利索。在林府虽然事多了点,也比以前辛苦了许多,但她任劳任怨,也还做得开心,林柏文的几个儿子,她像过去对林光年一样,当亲生儿服侍,所以林府也没把她当外人看。但既便如此,因为吴妈不是本地人,所以并没有自己的处所和田产,原本她也打算早些回老家的,但因为林柏文突然神志不清,林柏文的妻子贺氏也因此极度悲伤,所以林光桐就决定暂时把她留下来照顾两个老人。
“老爷怎么急成这样?”吴妈小心翼翼地把茶水端给林柏文喝,嘴里虽然是责备,却包含着关切。
“都是因为大哥啦,一大清早过来也不知什么事,把阿叔气成这样!”林光楠叫道。
“四弟,不要乱说话。”林光椿一面接过吴妈手里的杯子把水递给父亲,一面提醒自己的弟弟。
“三哥,你就是心太软了,二哥,你说是不是,大哥过来就没好事。”
林光桐没有说话,他知道四弟就是这个脾气,口无遮拦,也急躁。而站在旁边的吴妈听几兄弟这么一说,也不再多嘴了,她知道大林府和小林府向来就有许多隔阂,有些小恩小怨也不知是怎么产生的,却根深蒂固,所以即使林伯清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孩子已经去世多年,林柏文一家对他们还是充满敌意,对幸存的林光年也是如此,所以林光年除了在林氏男子中派上辈分,有大哥的称谓,却和一个局外人差不多。
因为林光年是族里的大哥,在隆城,同一家族同姓同辈的按年龄排序,只要出生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