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鹦鹉学舌二十多个春秋,这两百来字深奥费解的文言文居然只被悟出个“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的哲理,还硬生生地把它译作:to。study。phenomena。of。nature。in。order。to。acquire。knowledge.又缩写成“格物致知”,再取“格致”二字,把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都装入其中。终于在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把好端端的“榕城书院”改叫成“格致书院”。为了起个校名,何苦兜这么大的圈子,谁出钱,冠名权就归谁啦。凡是在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靠“东印度公司(The。Honourable。East。India。Company)”卖鸦片赚钱开办的洋学堂,统称“东印度公司附中”;1858年东印度公司虽然寿终正寝,可还有坚船利炮在后呢,1860年火烧圆明园,干脆改成“八国书院”或“联军学堂”好啦!人正不怕影子歪,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输入北美西欧,就堂堂皇皇地亮出“孔子学院(Confucius。Institute)”的校名。照此说来,格致、华英也该改叫“牛顿学堂”、“培根书院”……其实,融汇中西文化教育,不在其名而求其实。早年就读格致书院,后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University。in。the。city。of。New。York)深造,先后取得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学成归国任母校协和大学校长,隔年又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mia)聘为亚洲文化系和东亚文化中心主任。在美任职三十七年后退休,荣登《世界十大名人录》,南加大教育学院还特别以他的姓名设立“东亚文化教育资料室(Tneodore。Chen。Collection。of。East。Asian。Culture。and。Education)”,这成为跨越国界障碍和打开意识形态屏蔽的人类共有财富。名校出名人:同样留美仅两年就获得爱荷华大学(The。University。of。Iowa)化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被留校聘为放射性研究所研究员,回国后任中国核医学学会主任委员,领导并创建国内同位素标记物合成、液闪测量和医用活化分析等国家核医学重点实验室,合成的一百多种标记物中有3项被评为全国科技大会一级成果;1986年,美中核医学学会授予“核医学优异成就”金牌,被国内外学界誉为“中国核医学之父”。而1957年的全国高考状元,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失去学长们“学而优留洋”的机会,从北大地球物理系毕业后,则悉心钻研类星体及类星体吸收线光谱,是世界上最早涉足该领域的天文学家;同时对宇宙原始氢云、高红移星系、类星体巡天等课题都取得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并首次实现在施密特望远镜上用CCD进行多天体同时快速测光的方法;授任中科院天文学科专家委员会主任,被美聘为《Fundamenfals。of。cosmic。physics》学报编委。与华英斋一样,解放后撤消“格致”校名,按接收顺序定为“榕城五中”,列入市级重点中学,同时并入其中的还有两所原先由佛教和天主教开办的学校。
林懋慎离开破庙小学步入五中,可谓眼界顿开,单是红砖的图书馆小楼就让他兴奋不已,这儿偌大的墙边靠着整排的装满图书目录卡片的高柜子,里边索引有的按书籍内容分类,有的依作者姓氏笔划为序,有的直接查找书名……忙活了半天总算理出头绪。可接下来的三年自然灾害,老师学生被饿得是个个头昏眼花,食堂将芭蕉的茎晒干与“蕃薯钱”以2:1的比例混合磨成细粉蒸熟做主食,把游泳池培养出的小球藻煮开当肉汤,还让学生轮流上东南边上的九仙山割草捡树叶喂兔子。林懋慎家中幸有台员舅透过香港隔三差五地寄来食品,每周一的上午母亲都会用香港桶装的花生油炒面粉,再拌入白糖,装在大开口的玻璃瓶让他带去学校,好在肚子饿时用开水冲食,以补食堂供应不足。可这一、两斤炒面,那里够吃一个礼拜,最迟熬到拜四白天,到了晚自习便趁值班老师不注意偷跑回家,母亲每每都先煮好点心温在锅里等他回来,第二天吃饱早饭,再带上一瓶炒好的面粉上学去。待到上初三时,食堂伙食有所改善。临近毕业稍加用功,学习成绩也有长进。虽然还没学会吹号打鼓,但却顺利地考上榕高。
要知道中考想考上省属重点的中学,那可不是件容易办到的事,就拿林懋慎所在的五中六三届初三(3)班来说,五十位同学中仅有仨人“鲤鱼跳龙门”,除林懋慎外,另外一个上一中,还有一个进三中,余下的多是留在市属重点中学;当然也有考入诸如航海、机电、师范、卫生等中等专科学校,人数虽不多,但这五、六位同学却从此失去五年后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机会;可惜的是还有七、八位同学被非重点中学录取,这就意味三年后将无缘进入大学的校门,他们的落选不单取决于中考的成绩,家庭出身却是首当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