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备军,是你可以随时投入使用并且被当成是现代国家机器一个必备组成部分的那一部分军事力量。
常备军与可动员兵力总数之间的比例
一般而言,常备军是一个国家在大部分时候所能保持的规模最小的军事力量,但是也并非总是这样,一个穷兵黩武或者崇尚武力的国家有可能在平时保持着规模异常强大的常备军,而像冷战期间的美国和苏联为了确保自己能够赢得最终胜利而在平时也保持着规模异常庞大的常备军。
以一个国家在常规状态中一次性所能动员的全部兵力为标准,其所保持的常备军数目总是会小于这一标准。但是,对于常备军数量与一个国家总的可动员兵力规模之间,并没有确定的关系,甚至于我遍读世界各国的军事著作也没有发现过有关这一方面的论述。不过,我还是想要根据自己的军事理论体系对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作出一些参考性的论述。
根据军事力量的产生、维持与使用这一军事循环系统的整体过程,常备军所体现的必定是在日常活动中所能直观展现出来的那一部分军事力量,也即是军事力量的维持这一环节中所要维持的那一部分军事力量。这样看来,常备军在理论上就应当占据一个国家全部可动员兵力的三分之一。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确保在最坏的情况下,比如一个国家的常备军因遭遇某些不可抗拒的原因而迅速覆灭,而这个国家也至少还能够征召起一支规模相等的新的常备军。
但是,常备军在可动员兵力中所占的三分之一的比重,应该是理论上的最大限度了,超过这一限度而一个国家的军事系统就难以正常地运行,而低于这个限度的情形却还是可以作进一步的论述。
现实中的情形是,绝大多数的国家在绝大部分时候所能保持的常备军数量总是要小于其全部可动员兵力中三分之一的比重。某一个大国的可动员兵力粗略估计也至少会有两、三千万,可是其常备军的数量却只有二百多万,另一个大国可动员的兵力不会低于一千万,然而其常备军的数量却只有一百五十万并且还继续呈现出缩减的趋向。
理论上三分之一的比重,也只是在理论模型上刚好可以确保军事循环系统顺利进行的标准。但是现实中低于这一比重的情形,事实上则可以使军事系统能够得到充盈的力量长期循环下去。然而,低于这一比重的情形,并非没有弊病。由于军事力量原本就构成正常国家机器的一部分,而常备军作为军事力量的直接体现则更是承载着国家机器本身的存在和持续进程,因此假设一个国家所保持的常备军数量比重过低,而其国家机器本身的威权和功能也必定会因此受到直接的损害。
假设一个拥有十亿人口的国家只保持一支十万人规模的常备军,而这个国家甚至连维持国内正常秩序的能力都没有,而让一个人口只有一千万人的国家去保持一支规模超过一百万人的常备军,那么这个国家必定会因此不堪重负、直至破败。
那么一个国家在保持常备军的时候,究竟应该在数量上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我的看法是,首先应该在理论上遵循不超过其全部可动员兵力三分之一的比重,其次常备军的数量必定要足够确保这个国家维持其正常国家机器的运转,最后,在这两者所划定的范围内,常备军的数量最好遵循着越多越好的原则。因为常备军本身就构成国家机器的一部分,而一个国家在其正常的承受范围之内常备军越强大,同时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本身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以军事力量循环系统中三分之一的常备军比重为出发点,一个国家全部可动员兵力中,每三倍于其常备军数量的可动员兵力可以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军事循环系统,这样这个国家常备军所战比重越小而其其能组成的独立军事系统也就越多。但是,这只是从数量上加以论述的,一个国家内部的军事系统未必越多越好,甚至于多个独立的军事系统会从内部拖垮这个国家。我的看法是,一个国家最好只保持一个军事系统,只要能够确保这个军事系统作持续的良性循环,而这个国家的军事战略就会不断进步。
常备军所遵循的军事力量循环系统
在全面战争中,参战者总是倾向于将兵力保持在最大规模,即使这一最大规模不是其全部可动员兵力,也至少会不断接近这一标准。这样,在战时一个国家所能保持的军事力量就远远超出了前述三分之一的比重,当然在战时所动员的军事力量与常备军的概念还是有着很大差异的。
一般而言,常备军在战时总是要进行扩充的,而战时的军事力量也正是在常备军的基础上得以增强的。不过,常备军究竟是否要在战时进行扩充,还要以一个国家在战时具体的战争需求来衡量。像美国这样拥有150万常备军的国家,想要攻击一个中等国家或者小国,是根本不需要对其常备军进行大规模扩充的,因为其既有的常备军规模已经足以保障它赢得胜利,但是,假如一个中等国或小国不幸与美国进行战争,而其常备军就必定要进行大规模扩充,因为其既有的军事规模根本不足以应对美国的常规军事力量。不仅仅是全面战争,在有限战争和常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