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系统战,是在增强自身军事系统的过程中击败对手的强强对抗模式。
军事系统战,是以现实中的军队为主体,其所涉及的主线是军事力量,像货币战争、石油战争、网络战争这一类虚拟化的战争不在军事系统战的讨论范围之中。
军事系统战绝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军事系统战从来不会拒绝战争交锋和在时机适当时对对手发起毁灭性打击,只不过战争交锋和毁灭性打击的发起要以使自身军事系统的不断增强为要旨。
军事系统战所要追求的效果,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一方的军事系统日趋强盛、另一方的军事系统日趋崩溃的时候,前者对于后者发起毁灭性打击的效果。这样看来,军事系统战不仅不拒绝全面战争,而且由于其所发起的是在适当时机的毁灭性打击,因此对于失败者而言军事系统战的结局是毁灭性的。
对于一方战有明显或绝对军事优势而另一方处于显著或绝对军事劣势的情形,作者以为实在没有必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军事系统战。既然一方拥有如此明显或绝对的军事优势,那就不应该放弃对于这种优势的及时应用,倘若此种情形下还要进行军事系统战,要么是前者的思维模式出现问题或者就是双方达成了某种不立即决出胜负的默契,否则再进行军事系统战即是前者避长就短和后者万分的幸运了。
军事系统战,只不过是军事较量的一种模式和方法,其本身不具有普遍性、也并非在所有情形下都是最佳的选择。军事系统战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却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之后才能渐渐显露出来,而也正是因为这样,同时造就了军事系统战的缺陷,那就是在短期内不能对形势作即时的显著改观。
军事系统决定最终结局的情形有三类:第一类是一方的军事系统运作良好而另一方的军事系统遭到了破坏;第二类是双方的军事系统都出现了问题而最终结局取决于谁最先支撑不下去;第三类是双方的军事系统都运作良好因而最终结局取决于谁的军事系统更加优越。
军事系统决定最终结局的这三种情形,并不总是单独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在更多的时候,三者之间是并存并相互间进行转化着的。两个良好的军事系统之间进行谁更加优越的比较,其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某一方的军事循环系统不断受到另一方的挤压并最先遭到了破坏,也可能是原本优良的军事系统而长期的较量之后双双陷入困境因而最先支撑不下去的那一方就与胜利无缘了。
有关战争总是会对双方的军事系统造成损伤的论调,只道出了一部分事实,因而是片面的和笼统的。不错,的确有一种情形是双方的军事系统都变得越来越糟糕,但即使是这种情形也不能完全是对双方而言纯粹带来了损伤,因为最终的结局也可能会有以有利于某一方而告终并给这一方带来空前的契机。不同军事系统之间的较量,其自然顺序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点到全面的发展,原本双方在平时都难以察觉到的问题很可能在双方进行较量的过程中逐一浮现,因而较量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军事系统之间的比拼就只会促使双方的军事系统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战败了十次,而军事循环系统并没有遭到严重破坏,这样的国家仍然可以保持其既有的军事战略能力并取得最后胜利;战败了一次,但是军事循环系统却因此遭受了毁灭性打击,这样的国家就再也无法保持其既有的军事战略能力并且很快就招致最终的失败。
战败十次而仍然能够凭借其良好的军事循环系统取得最后胜利的例子,比如西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罗马共和国、美国内战中的北方联邦。
在公元前206至前204年的楚汉之争中,尽管刘邦拥有着关中、巴蜀地区的广阔且雄厚的根据地支撑战争,可是他却仍然经常性地被他的对手项羽所击败。根据史料记述,在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围之前,项羽本人所亲自统带的军队尽管也多次因遭遇过补给困难而有过暂时性的撤退经历,可是这支军队在刘邦面前却从未战败过。仅仅以战争的胜负频率来衡量,刘帮失败的频率接近百分之百,而项羽战胜的频率同样也接近百分之百。可是,结果却是失败频率接近百分之百的刘邦最终彻底战胜了胜利频率接近百分之百的项羽,这正是因为前者的军事循环系统始终保持着良好而持续的运作状态而后者的军事循环系统却经常性地受到侧翼和后方敌对势力的干扰。当刘邦军在荧阳困守孤城与项羽对峙的时候,他明白即使眼前十分困难而仍然不能撤退,因为那样只会使战场蔓延到他的根据地关中地区,这并非是说不可以在自己的根据地内作战、事实上在自己的根据地内作战也会有一定的优势条件比如补给方便、地形熟悉、民众支持等,而是说一旦战火涉及到根据地而原本运作良好的军事循环系统就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甚至是致命的干扰,那样的话除非能够确保在根据地内战胜对手否则受到干扰的军事系统必然会招致战场失利,再考虑到刘帮失败频率接近百分之百、项羽战胜频率接近百分之百的对比,一旦关中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