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行动目标。
消灭敌人的作战目标应当限制为,消灭阻碍我方实现军事战略目标的那一部分敌人,这一部分敌人必然要无条件的消灭,但是对于其他辅助这一部分敌人来达成阻碍我方实现军事战略目标的敌人则可以有多种选择,诚然,阻碍我方实现军事战略目标的那一部分敌人与他们的辅助力量是连为一体的,但是阻碍我方实现军事战略目标这一性质本身就决定了他们被消灭的命运。
但是,消灭阻碍我之战略目标实现之一部分敌人,绝不等同于外科手术打击,外科手术打击只是就局部的状况进行针对性强、有选择性的打击,而消灭阻碍之敌则是在对敌人的整体打击中所实际需要消灭到的那一部分接触之敌。
占领敌国首都
1814年的第二次英美战争中,英**队攻占了美国首都华盛顿并且焚烧了象征美国联邦政府所在的白宫,但是英国并没有达到迫使美国屈服的目标,因为美国的联邦政府机械迁到他处并且美国的军队依然存在,最终的结果是美国人再次将英军驱赶出去。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拿破仑占领俄国首都莫斯科,但是沙皇及其政府和军队却并没屈服,而是坚持斗争最后使得拿破仑在俄国遭受惨败。1979-1988年苏联对阿富汗的十年战争中,尽管苏军控制了阿富汗的首都和各地的交通要道,但是阿富汗的反抗活动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反而坚持了十年并最终使得苏联因为长期的拖累而产生了撤军的想法。
每一次军事行动都应当具备明确的战略目标
即便是在遭遇战中,你根本料想不到你所要歼灭的居然是这一股敌人,但是你歼灭敌人的目标显然会在遭遇战发生进立即变得明朗起来。
目标不明确,使得军事力量被无缘无故地投入到任意的地点作漫无目的的使用,那么即便是像美国这样军事力量强大的国家也无法收到积极的效果。目标明确,使得军事力量的每一步行动都有着明确的指向、有时间和地点选择地使用军事力量,那么就算是像以色列这样军事力量弱小的国家也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
怀疑论者说,人做事情的目标与其实际效果之间总是会有差距有时甚至根本背离了目标,因此目标是毫无用途的,没有目标、不刻意去追求有时反而能够收到更加积极的效果。这种说法,是在用不确定性来否认确定性、用偶然的积极效果来代替必然的效果追求,因而是以偏概全、抓住一点不计其余的论调。
依据目标的大小来决定使用军事力量的限度
原本一个人就可以做成的事情,现在却要用十个人同时去做,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用十个人同时去做原来一个人就可以做成的事情,而这十个人互相推委谁也不愿意多做一点,结果反而无法做成事情,这就导致了人力资源使用的低效率。
依据目标的大小来决定使用军事力量的限度,那么更多的军事力量就不会被同时投入到原本只用一小部分军事力量就能够实现的目标上,而更多的军事力量就能够被投入到更大的目标上。使用一小部分军事力量就能够实现目标,而这一小部分军事力量就再也没有可以依赖的其他部分的军事力量而只能依靠自己来达成目标,因而使用军事力量的效率也就会随之提高。
国家战略与军事战略
克莱顿?詹姆斯对于国家战略与军事战略的界定是,“国家战略指的是使用一切必要的资源-政治、外交、军事、技术、经济、宣传以及其他方面的资源-来实际国家政策目标,军事战略则是指使用武装部队、依靠武力或武力威胁达到国家政策目的。”
如果说国家战略与军事战略的终极目标是相同的即都是达成国家政策目标的话,那么所不同之处则在于,国家战略是国家这个主体试图用尽一切可能的手段来直接达成政策目标,而军事战略则是国家这一主体通过在军事领域的活动来间接地达成政策目标。尽管如此,我还是对那种政治掌控一切军事手段的极端说法和做法感到厌烦,因为军事手段本身有其内在的逻辑与行为准则,政治掌控属于间接操控和宏观调整,一旦政治超越了自身的界限,就会在实际上造成军政合一、进而导致政府向军政府转变,而这正是导致历史上屡次出现军国主义的源头之一。
大战略指代总体战
根据我对于国家战略的研究,国家战略研究的是国家的整体活动,而军事战略则是研究国家的军事活动,而由于总体战的范围既属于军事活动范围也属于国家的整体活动范围,因此,总体战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国家战略同时也是军事战略。总体战的主要作用在于,对于战略演变由古典军事战略过渡到现代国家战略的历程发挥了关键性的过渡作用。
而大战略的观念,许多研究者们认为大战略即是国家战略,但是我根据一战前后及二战之后那些研究和论述大战略的著作来看,它们要么以仅仅局限于军事战略领域要么就是以国家的整体视角来研究军事活动,因而大战略的概念不可避免地被深深地打上了军事战略的烙印并且使人觉得大战略也不过是国家整体军事活动的翻版。正是因为这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