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上采取进攻的姿态,在进攻的过程中积极建设,这时的建设是为了给进攻提供更强的军事力量,因而破坏敌人才是终极所向;整体上采取防守的姿态,在防守的过程中破坏敌人,这时的破坏敌人是为了给建设自己争取更优越的条件,因而建设自己才是终极所向。由此可以看出,所谓进攻中的防守与防守中的进攻都是次生性的,而并不能当作是一体两面。
通过快速的攻势来打败对手,一切都服务于打败敌人这一直接目的,通过耐心的建设来强过对手,在增强自身优势的过程中达到击败对手的目的,则一切都服务于建设自己。前一种情形更适合于速决战法,而后一种情形则更适合于持久战法。
在一般人的眼中,进攻与防守并没有什么界定标准,因为你常常可以看到兵力非常弱小的一方居然主动发起进攻,而兵力异常强大的一方反而被动地处于守势。出现这种情形,大多是因为统帅军队的人想要凭借着高超的战术取得不对称的效果或者是出于其本人的某些缺陷与决策失误。在此处,我所要说的,不是军事统帅完全凭借着个人的意愿来随意决定进攻或防守,而是在哪些情形下进攻更有助于胜利、在哪些情形下防守更有助于胜利。
有利于进攻的情形有三种:军队得到补充、军队的战力得以提高、军队可以采取的战术更加有效。
防守更为有利的情形有三种:军队得不到及时补充、军队的战力下降、军队的战术效力下降。
军队得到了补充,这就意味着你可以有更多的军事力量投入战场和同时能够承担起更大的损耗,这样你就不必担心为了夺取更多胜利而对军队造成致使的损伤。军队的战力得以提高,这就意味着在对待的条件下交战你对敌人的杀伤力增大,这样你获取胜利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军队的战术效力得以提升,同样意味着你可以对敌人造成更大力度的打击,而你获取的机会也会增多。
军队得不到及时补充,是说你无法及时用新的军事力量补充被消耗掉的那一部分军事力量,这样你进攻就会消耗更多的军事力量而使你变得更加弱小。军队的战力下降,这意味着在交战过程中你对敌人的杀伤力下降而你遭受的损失也就更大。军队的战术效力降低,这就意味着你更加难以对敌人造成更大的打击力度,你获胜的机会也就更少了。
有利于进攻的三种情形和防守更加有利的三种情形,只是说明你在这种情形下采取进攻或防守的态势更加有利,而并不是说在实际的情形中军队统帅一定会在各自的三种情形出现时采取与之对应的态势。甚至于有一种说法,认为军队的补给越短缺,就越应当采取攻势以便尽快击败敌人,否则采取守势只会坐以待毙,但是,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是军需品的短缺,而说军队得不到及时补充则是指用以投入作战的军事力量得不到及时补充。此外,也不可否认,一个指挥能力卓越的军队统帅完全可以在不利于进攻的情形下凭借着其杰出的才发起进攻反败为胜。
当军队的补充、战力和战术都保持稳定的情形下,无论进攻还是防守都可以被采用,但是其实施的效果则要取决于这种稳定究竟能否持续下去。假使军队的补充及时、战斗力强大和战术有效,你只需要保持这三种状态,无论你发起进攻还是采取守势都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假如你的军队原本就得不到及时补充、你的战力原本就很低下、你的战术原本就很拙劣,那么无论你采取哪一种态势你的处境都会更加困难。还有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在其中,军队的补充状况、战力和战术效力都刚好足以使局势保持现状,这样无论进攻还是防守都不会改变局势,出现这种情形,而战局往往就进入了相持阶段。
一般人只对军队的进攻或者防守这些外在的姿态感兴趣,他们很乐意从这两种态势中寻求解释军事成败的原由。但是,身为军队统帅和军事战略家,则绝不应该以进攻和防守这些外在的现象为意,隐藏在这些态势背后的那些质的东西才是他们真正应当关注的焦点。
对照于战略上的进攻是破坏敌人、防守是建设自己的说法,战争中的进攻与防守可以理解为:进攻是消灭敌人、防守是保存自己。二者的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层次、角度和具体的应用上有所差别。
所谓相持,并非指敌我双方之间没有战事,当然,敌我双方没有战事也可以当作是相持的一种形式,在双方短时期内都无法突破既定战局时,尽管双方之间仍然会进行着零星的或者规模极大的战事,然而只要既定战局还未被打破,就可以说是进入了相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