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量,决定将捡娃送去父亲的私塾。这对于吴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一年的学费吃穿大概要五两银子,这五两银子足够他们一家小半年的吃穿用度了。
就这样,在第二天,捡娃就和家人依依惜别,被吴大山送到了李秀才的私塾。
私塾教书的就只有李秀才一人,有时候李泽林也会过来帮忙,一个一百多平的房间整齐的摆放着桌椅,高年级到低年级依次从左到右。很少有孩子能够一直坚持下来,有的孩子读两年书,家长感觉自己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也就接回去继续务农。
吴李氏认认真真的写了一封信给自己的父亲,将捡娃的实际情况详细的说了一遍。
李秀才有些不相信,毕竟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思想和意识都还是很懵懂。两个月,从不认识一个字到能够背诵默写《三字经》《百家姓》,这样已经不是可以用聪颖来形容。所以,从捡娃的第一天,他特意考校了一下的捡娃的学习程度,终于惊讶的的发现自己的女儿没有说假话。
就这样,捡娃第一次进私塾就被安排到和六到八岁的孩童之间,坐在课桌的第一排。期间,还发生一件趣事,就是捡娃在上交写好的大字的时候,署名的时候歪歪扭扭的写着“捡娃”两个大字。
这让李秀才有些哭笑不得,最后问了他的大名叫什么。捡娃不记得自己的大名叫什么,李秀才只得让人捎话去问吴李氏,最后教导捡娃写自己的名字,吴定然。并告诫捡娃以后他要知道自己交吴定然,如果有人问也要告诉别人自己的大名。
捡娃正式成为了吴定然,这是他进入私塾的第二天开始。
私塾每过七天休两天,这两天吴大山会过来将吴定然接回家,大家一家团聚,在饭桌上让吴李氏考校吴定然的功课,随着吴定然学习的越来越多,吴李氏已经开始跟不上他的速度,不过可以感觉出来他的学问越来越好,吴家一家还是很高兴的。
春去秋来,年华就像无声的光影,转眼即逝。这年吴定然已经十二岁了,李秀才给吴李氏的信中隐晦的提到,自己已经教导不了吴定然什么了,可能要让定然去县城里面的学院学习,那里名师更多。
十二岁的吴定然长得很快,个头已经和吴李氏差不多了,消瘦的身材没有使他显得单薄,反而带着一股玉树临风的感觉,村里面的大妈开玩笑说,要是不认识定然,还以为是哪家大家公子。
小虎长得很健硕,他已经独自上山好几次了,开始成为一个优秀的猎人,兄弟两人并没有因为分离变得生疏,反而愈加亲近。吴李氏突然又怀孕了,这在农家毕竟是好事,一家人都很高兴,随之而来的还有写发愁。
去县城读书的花费可以说是一家人一整年的辛苦所得,最后吴大山一咬牙决定让定然去县城里面的公办学院读书。就在于此同时,吴李氏接到李秀才捎来的消息,吴定然向他提出决定去考秀才,他已经同意了,在信中李秀才对这个外孙极是赞赏,并提到,如果不出意外,定然必当考中。
秀才是大周朝的储备人才,可以免除个人的差徭等等一系列的特权,并且县里面的学院还会对成绩优异的秀才给予一定的优惠。。
吴定然要考秀才的事情在吴家掀起了一阵轰动,因为定然的年纪还太小,就连李秀才也是十九的时候方才考中,可是李秀才又提到定然考秀才好像极有把握,于是他们决定先将定然叫回来,问问再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