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兵变:一、宜昌的兵
清末民初的时候,除了进出四川走水路而路过宜昌,宜昌这座西陵峡口的小城一般时候没什么兵,也很平静和安宁。据侯叔轩在《清末民初宜昌面面观》里回忆:清末宜昌镇台衙门下属*防营和宜防营:“有兵勇数百人,用的都是陈旧武器和独子土*,平时不注重训练,每月发饷银3两多,领饷后有的回家,有的在市游荡。军纪很差,时生事端。“
武昌起义和宜昌反正后,解散*防营和宜防营,随即招收学生新兵100多人在铁路坝车站驻扎训练,1913年开赴南京参加反袁(世凯)战争;1914年,喻洪启在宜昌征兵1000多人进行训练,后来,喻洪启被撤职,这支正在训练的部队也就地解散了。由此可见,在清末民初的那段时间,宜昌没什么兵,说的是“川东鄂西咽喉“、“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也罢,可实际上也就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宣布废除*和、将中华民国改成中华帝国、自己当上了洪宪皇帝,结果蔡锷在云南举兵护国,紧接着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浙江、山西先后宣布独立,1916年5月22日,四川将军陈宦宣布独立。这是对袁宣布独立的第七个省,然后是湖南,于是就把病重的袁世凯在6月6日给气死了。
1916年6月7日,国务院通令全国下半旗志哀,学校停课一天,全国人民停止娱乐一天,文武官吏停止宴会27天。政府公致赙仪100万元。同一天,西南各独立省区悬旗志庆,全国人民皆大欢喜,与北京政府哀悼的情形形成了尖锐的对比。那一天,处在夹缝中的宜昌究竟是喜是愁没找到记录,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宜昌城的那些民众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马上就要面临兵荒马乱的局面,陷入连年战火的煎熬,因为从袁世凯死的那一天算起,军阀混战开始了。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直、奉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直系的冯国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奉系的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踞东北三省。另外,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徐州一带张勋的定武军,西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等,都在外国列强*纵下,尔吞我并,争斗不已。
1917年,在直皖战争的前后,四川又爆发了川、滇、黔军的“三角战争“,使三省局势起了走马灯似的重大变化;与此同时,到处都是**割据、到处都是军阀混战,广东广西打完了,湖南湖北就开打,今天这里“独立“,明天那里“自治“,1917年8月,孙中山就任所谓的中华民**政府大元帅,随即声称的讨伐段祺瑞的第一次护法战争拉开帷幕。在北洋军的镇压下,北伐军受挫;加之军政府内部的矛盾,1918年5月孙中山愤而辞职,护法战争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