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随后在国都临淄迎接公子昭回国。襄公将太子昭送回国后,他顺利地当上了国君,是为齐孝公。
这次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襄公的自信心;加上齐桓公死后,诸侯霸主之位自然空缺了,于是他开始想要借这次事件,效仿齐桓公,会合诸侯,以确立宋国霸主地位。哥哥目夷劝谏他说:“以小国之力会合诸侯恐是祸患。”而宋襄公的头脑已被这次成功充晕,他没有听从兄长的劝告。
于是,宋襄公开始行动了,在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他借故扣押了滕宣公,又邀请曹、邾两国在曹南会盟;而后,又命邾文公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想借此来威胁东夷臣服。同年秋天,宋襄公又因为曹国不服,发兵包围了曹国。
就在这一年冬天,陈国的陈穆公邀诸侯重修齐桓公之好,于是陈、蔡、楚、郑等国在齐国结盟;于是,此时在诸侯中变形成了两大集团,楚、齐、郑、陈、蔡等国为一大集团,而图谋称霸的宋襄公的集团却只有卫、邾、曹、滑等几个小国。
但是,这样的状况并没能引起襄公的警惕,反而让他对于自己的集团充满信心,继而更加努力地加强外交攻势;在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天,宋襄公在鹿地首次邀集会合诸侯,齐国、楚国国君都来了;而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的行径,引起了齐、楚国君的不满。
会盟结束时,宋襄公又直接自做主张,在没有和齐、楚两强国的协商的状况下,就向各国诸侯相约当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会盟。
回到国内后,宋襄公得意地邀请哥哥公子目夷来展示自己的成就,目夷却劝他说:“宋是小国,小国要争当霸主会招来灾祸的!”但此时的襄公已经自我感觉良好到了顶点,完全没把兄长的话当回事。到了秋天,准备出发去盂地前,夷目又劝他要带上军队,以防有变,楚国人是不讲信用的。而宋襄公却说:“是我自己提出来不带军队的,与楚人已约好,怎能不守信用呢?“于是,不带军队赴会。
到了约定之日,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楚国早埋伏好了军队;会上,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议时,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还想借机攻取宋国,直到同年冬季,诸侯在薄地会见时,转机出现,在鲁僖公的调停下,襄公才被释放。
古人说,吃一堑当长一智,可这话在宋襄公这里好像不灵了,回国后,听说郑国支持楚成王做诸侯霸主,就决定攻打郑国。目夷劝阻他,襄公依然不听他的意见。就在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便向楚国求救,楚国派出大将成得臣率援军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这一下掏后路的动作让宋襄公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退,结果双方的军队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相遇。
楚军开始横渡泓水河,准备向宋军冲杀;目夷见状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宋襄公却道:“我宋军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于是按兵不动。
楚军趁机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又建言说:可以进攻了。宋襄公回复:等他们列好阵地再开战。正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宋军本来人就少,再一再贻误战机,想不死也难了;等楚军布好军阵,成得臣挥军一冲而上,结果大败宋军,宋襄公本人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
宋军吃了败仗,损失惨重,只得退回国内;众兵将都埋怨宋襄公不听目夷的意见,宋襄公却教训道:“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众人只得不再议论发言。
宋襄公在泓水之战失败以后,撤退到宋国襄邑的行宫里养伤;周襄王十五年(前637年)夏季,宋襄公伤痛发作,终于不治而死;葬于襄邑(今河南省睢县)城中东北行宫内,他短暂的称霸图谋也至此终结。
回顾宋襄公的人生,因为仁德而被众人认可,终于成为君王,是成功的。但在他谋图霸业的路上,却一再因为自认为的仁义原则而最终导致兵败身死。从个人角度看是一件令人遗憾和无语的故事,毛老爷子曾经对他的经历做过评价,称他是“蠢猪式的仁义”,是一个经典的评价。
但同时,司马迁写史记将他列为春秋五霸之一,我想也应该代表了很多有骑士情节的读友的认可吧?毕竟,在中国历史上,宋襄公这样堂吉诃德式的英雄确实是太少了。尽管他最后因这份仁义而付出了性命的代价,但当我们静下来仔细思考时,是否在那颗已经渐渐被世俗纷扰所左右的心底深处,还有一份襄公似的、干净彻底的英雄情结?
如果还有,请不要将它抹杀,让它在那安宁的角落里永远存在吧;至少,它证实了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单纯和美好..
谨以此段文字,纪念中国式的骑士——宋襄公!!!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