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帝王枕边书的管理智慧> 正论十六(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正论十六(二)(1 / 2)

解说:

今天,咱们主要分享六部经典之二的《尚书》。读零零小说

《尚书》的管理智慧:

首先,咱们来看下尚书的由来和简单情况:

尚通“上”,“书”即文字、文字记录、文档、文书;《尚书》即上古的文献档案。在中国古代,没有影音设备的时期,对于国家管理者来说,记载管理过程中的事件主要靠人力记录方式完成。而《尚书》就是众多的管理记录中最早的一部,主要记载的是王和贵族们讲的话,所以可以说《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文献。

中国有句老话叫“听其言、观其行”,要观察某一项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依靠观察总结来实现;而想要探究这一政策的制定过程,就要依靠“听其言”来实现了,而这个“听”的工作,就是由这些记录者来实现的。

《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尚通“上”,意指上代之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它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散文之中,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尚书》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在现在能够找到的上古历史文献集中,《左传》等引述《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

后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目为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唉.。实在是中国历史中的重大遗憾),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估计应该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

东晋元帝时,梅赜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4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

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南宋吴棫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明代梅鷟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

在《尚书》中:“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另外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的管理智慧:

不知道现在还有写日记习惯的人有多少,我记得当年写日记可是一件很“潮”的爱好来着;当然技术的进步让这件事变得很容易了,别的不说,微博、说说、薇信这些东西,其实归根结底都是日记的变形不是吗?

而近年来,有一个新的管理工具开始在西方发达经济国家率先兴起,并迅速地开始在较大规模地企业中流行起来;这一管理方法的迅猛发展,相信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改变我们社会的商业形态,这一管理方法就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英文简称“AMT”)。

在具体解说这一管理方法之前,首先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