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的成国国主李寿,听到从后赵都城邺城归来的使者报告说,后赵的皇帝石虎用刑杀来统御部下,邺城十分华丽繁荣,李寿十分羡慕,就模仿后赵大兴土木,改变了成国一贯的节俭宽厚的政策,李寿用滥杀来立威,国家开始走向衰败。读零零小说
燕国使者刘翔对东晋大臣建议:“假如石虎攻破益州,顺流而下,对晋朝威胁极大,不如趁早出兵,攻占益州的成国(在四川)。”
342年,晋成帝去世,晋康帝继位,任用庾翼等人辅政,庾翼十分欣赏琅琊内史桓温,向皇帝推荐桓温有英雄的才干,桓温被任命为徐州刺史。
庾翼去世之后,大臣何冲议论道:“荆州是国家的门户,荆州存则国家存,桓温谋略过人,应该担当荆州的大任。”桓温被任用为荆州刺史。
益州成国皇帝李寿死后,太子李势继位,李势淫荡骄横,很少接见公卿,任用谄媚小人,国家上下离心离德,境内萧条。
桓温向进攻成国,很多人认为不妥。江夏人袁乔劝道:“聪明人的决定,不需要众人能够相谋和;经略天下,不是一般常情所料到的;益州李势治理国家不合礼法,人民不依附,我们派出精锐兵力袭击他,就能成功。益州物产丰富,诸葛亮依赖益州,与中原抗衡,占领益州是国家最大的福利。”桓温采纳了他的意见。
桓温任用袁乔为先锋,自己统帅数万军队袭击益州,东晋朝廷因为益州道路艰险,路途遥远而担心桓温失败,大臣刘啖说道:“桓温擅长赌博,没有把握获胜就敢于进攻,我不担心桓温是否获胜,只担心他攻破益州之后,朝廷不能制服他了。”
347年3月,桓温的大军到达益州的彭模,桓温想把军队分为两路,袁乔说道:“我们孤军深入万里,成功了则建立大功,失败了就死路一条,不如全军进攻,丢弃炊具,带足三天干粮,表示没有退还的余地,胜利是没有问题的。”桓温听从了袁乔的意见。
晋军进攻成国军队,三战三胜,来到成都城下,两军在城外交战,桓温的战马中箭,众人惊恐,想要撤退,击鼓的小卒误击了进攻的鼓声,袁乔举着宝剑督导士卒拼命进攻,成国军队大败,李势出城投降,桓温赦免了李势,举荐益州贤良作为自己的参佐,表彰良善,益州人很欢喜。
朝廷议论桓温平定益州的功劳,想把豫章封给桓温,有人反对说:“假如桓温某一天收复了洛阳、长安,又该如何封赏呢?”于是作罢。
桓温灭了成国,威名大振,朝廷很担心,就征召名气极大的贤士殷浩担任扬州刺史,参与朝廷大事,与桓温相抗衡,殷浩与桓温开始结怨。
桓温听说后赵石虎死后,中原大乱,想兴兵北伐,不料,朝廷忌讳桓温,用殷浩来制约桓温,桓温知道殷浩徒有其名,不担心殷浩。
殷浩兴兵发动北伐,屡次失败,粮食兵械几乎用尽,桓温趁着朝野人士对殷浩的怨恨,上书朝廷,恳请废退殷浩,晋穆帝下诏,将殷浩免职,东晋内外大权尽归桓温。
殷浩被废弃之后,经常用手指在空中虚构字形“咄咄怪事”,桓温说道:“殷浩有德行,擅长言论,足以作为百官的楷模,只是朝廷任用他的职务违背他的才干罢了。”
桓温打算请皇帝任用殷浩做尚书令,桓温用书信告诉殷浩,殷浩很高兴,将要回信时,有顾虑,将信封打开封上十几次,终于给桓温寄了一个空信封,桓温很生气,二人终于绝交了。
354年,东晋的桓温统帅步兵、骑兵四万人,从江陵出发,水军从襄阳出发,进攻氐族的国家前秦(以长安为中心)。
前秦皇帝苻健派大军抵抗,被桓温打败,晋军到达霸上,三辅郡县都向桓温投降,桓温安抚百姓,百姓用酒、牛来慰问晋军,有的老年人高兴得哭了,说道:“没有想到今天又能够看到官军了。”
北海人王猛,小时候喜欢读书,性格超逸不拘而且有远大的志愿,不屑于做细小的事情,人人都很轻视王猛,王猛悠然自得,隐居在华山。
王猛听说桓温入关,就穿着粗布衣服去见桓温,王猛与桓温谈论国家大事,谈笑风生,旁若无人,桓温问王猛:“我奉天子之命,统帅十万精兵,来扫除贼兵,三秦的豪杰为什么不来归附呢?”
王猛说:“你不怕数千里的遥远路程,深入地境,长安近在眼前,您却不渡过灞水,老百姓不知道您的用心,所以不来。”桓温默默不语,认为江东地区没有人可以与王猛相比,桓温任用王猛为参谋。
桓温本来指望关中一带的麦子作为军粮,不料前秦人将麦子全部收光了,田野空空,桓温的军粮不足,只得退兵,桓温想让王猛随自己到江东,王猛拒绝了。
长期的战乱,使得河南一带几乎没有居民,桓温向朝廷建议,将国都迁回洛阳,桓温此举的希望是通过迁都,将东晋皇帝控制在自己手中,桓温发兵进攻洛阳,前燕朝廷派遣羌族首领姚襄抵抗桓温。
桓温站在战船的楼上,看着中原大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