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桓帝去世之后,外戚窦武拥立汉灵帝刘宏登基有功,被封为大将军,窦武请求太后封陈蕃为朝臣之首——太傅,地位在三公之上。du00.com
窦武、陈蕃感到,宫中的太监势力太大,想团结党人,与宦官力量对抗,于是,窦武奏明窦太后,启用李膺等人。
当时,天下的读书人都很敬仰李膺等人,他们标榜陈蕃、窦武为楷模人物;李膺等八人为人中豪杰;郭泰等八人为能够用自己的德行来教导他人的人物;张俭等人为能够教导他人学习楷模的人物;张邈等八人为能够施舍钱财扶危济困的人物。
在窦武、陈蕃与宦官的争斗中,窦武、陈蕃惨败,窦武、陈蕃被杀,宦官集团取得大胜,他们开始追杀窦武、陈蕃的余党。
宦官们对于李膺、张俭等人恨之入骨,他们污蔑张俭等人,结成朋党,图谋危害社稷,下令将这些人逮捕。
当大宦官曹节等人向十几岁的汉灵帝请求圣旨的时候,汉灵帝问道:“什么叫做钩党?”曹节说:“钩党就是相互勾结为朋党的意思。”
汉灵帝问道:“为什么要杀死他们呢?”曹节说:“他们相互标榜,图谋不轨。”
汉灵帝接着问:“他们要干什么坏事?”曹节说:“想窃取国家政权。”汉灵帝这才批准宦官的要求。
有人向李膺捎信,请李膺逃走。李膺说道:“做大事就不怕困难,犯了罪,就不逃避刑罚。我已经六十岁了,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李膺被抓后,连带他的学生也被抓。侍御史景毅的儿子曾经向李膺求教,但是,没有被宦官列为李膺的学生,景毅感到很羞耻,就辞官还乡了。
汝南的司法官吴导奉命捉拿范傍,抱着诏书,趴在床上痛哭。范傍知道后,知道吴导很为难,范傍决定投案自首。汝南县令郭揖见了范傍,大吃一惊,就解下自己县令的印绶,与范傍一起逃走。
范傍临走前,与自己的母亲告别说:“我的弟弟十分孝顺,我走了,跟随李膺君而去,希望老人家能够割舍母子之情,不要太悲痛。”
范傍的母亲说道:“你能够与李膺齐名,即使死了,还有什么遗憾呢?”范傍给母亲下跪,拜了两白,扬长而去。
李膺等党人,被杀死的有一百多人,还有七百多人受到连累,被流放、革职、永不录用。
郭泰叹息道:“贤人去世,是国家的一大损害,眼看着国家要完了,不知道要落入何人之手。我郭泰虽然喜欢批评人,但是却不愿涉及国家大事,生于乱世,不能惹火烧身啊!”
张俭到处逃亡,只要随便敲开一户人家的大门,没有不收留的。后来,张俭逃到东莱的李笃家,外黄县的县令毛钦来到李笃家搜查,李笃说:“我怎么敢收留朝廷的要犯呢?”
毛钦拍拍李笃的肩膀说:“你为什么独行仁义呢?”
李笃安排张俭往塞外跑。因为收留张俭,有十几家受到株连,被下狱杀害。
汉灵帝二十岁的时候,加冠大典,天下大赦,只有党人不在赦免之列。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为了镇压黄巾军,汉灵帝才不得不下令赦免党人,允许他们参与镇压黄巾军,但是,大势已去,精英尽失,东汉王朝已经如同一艘漏船,谁也无力回天了。
汉桓帝、汉灵帝时代的两次党锢之祸,是儒学知识分子与黑暗的宦官势力的生死较量,宦官之所以得势,是因为宦官集团是缠绕在皇权身上的毒藤,儒学官僚与书生们,迂腐无用,死守着教条不放,虽然气节可嘉,但是,只要腐朽的皇权不变,仅仅靠着儒家信条,是无法改变王朝兴衰周期规律的。
东汉的政治,以皇权为中心,将中央权力分为内朝、外朝。外朝的三公、九卿被内朝的尚书、大将军、中常侍等人架空。
东汉从汉章帝去世之后开始,总是小皇帝登基,先由皇太后临朝执政,皇太后常常任命自己的父亲或者娘家兄弟担任大将军,掌握国家实权。
外戚掌权之后,往往贪恋权力,更加倾向于拥立年幼的皇帝,这样一来,比较容易掌控权力。等到皇帝长大之后,就容易与皇太后以及外戚发生权力冲突。
外朝的大臣缺少与皇帝接近的机会,也没有实权,成年之后的皇帝,就利用自己身边最接近的太监,假借他们的力量,特别是宫中的警卫军队,铲除外戚,收回权力。
由于小皇帝整天与太监、宫女在一起生活,缺少与外朝大臣的接触,没有受到正常的教育与熏陶,这样一来,东汉中后期的皇帝的政治素质往往极其低下,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统治机器不断发生紊乱。
东汉王朝的外戚,常常是从大族之中产生,比如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家族、马援家族、窦融家族、以及梁氏等,可是,随着政治舞台的反复折腾,几个大族基本上已经被剪灭,后期的外戚,所出身的家族势力越来越弱,比如汉灵帝的皇后何氏,出身于屠户,外戚何进,既缺少大家族的有力支撑,还没有政治家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