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在霍光去世之后,开始亲自处理政事。Du00.coM由于汉宣帝出身于民间,知道民事的艰难,所以,汉宣帝十分注意勤于政事。
汉宣帝常常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百姓的负担。他知道,任用好的官员,对于治理好政事很关键。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官僚队伍呢?汉宣帝用赏罚的策略,就是用法家的治国思想来管理。
汉宣帝的太子很喜欢儒术,总是劝说汉宣帝用经学的道理来治国,惹得汉宣帝大怒,他教训儿子说:“我们姓刘的治理国家,总是用霸术来掺杂一些儒术,假如只用孔子那一套礼仪制度来治理,早就乱套了,将来乱我大汉朝的人,一定就是你这个小子。”
汉宣帝不喜欢太子,但是,念在太子是许皇后与自己在民间受难时生下的,他还是没有能够下决心废了他。
汉宣帝治国,虽然有仁政那一套,但是,他管理官吏的方法一直是法家的奖罚措施,就是他所说的霸术。
汉宣帝每隔五天,就要找来丞相以下的主要官员,按照他们的职务,要求他们汇报自己的工作,发表他们的见解,从而可以考察出他们的才能功德。
汉宣帝的各级官员,一般情况下,不随便更换,目的是为了使他们尽可能熟悉他们的工作,却是有大贡献的,就加以封赏,并且会惠及子孙。
汉宣帝时期的法度很健全,他任命地方刺史的时候,总是亲自接见他们,仔细进行询问,观察他们的意向,用他们的所作所为来对照他们的言语。
汉宣帝觉得地方的太守、县令是治理国家的基础,不能随便更换,经常更换的话,官员就不会安心工作,百姓就容易糊弄官吏。
当地方官有了成绩之后,汉宣帝就晋升他们的品级俸禄,颁下诏书奖励他们。朝中公卿出现空缺,就按照地方官的政绩,依次提升,汉宣帝时期的优良官吏是最多的。
历史上把汉宣帝时期的统治称为“中兴”,他成为与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一起被汉朝列在祖庙中的皇帝。
汉宣帝重视儒术,他的臣子之中,有两个儒家,分别叫做疏广、疏受,二人都是汉朝的贤良之士,疏广是疏受的叔叔,叔侄同时被汉宣帝任命为太子的老师。
古代的太子是要受到严格教育与训练的,皇帝要安排德高望重、品行贤良的人来教育、影响太子,这些人一般情况下都是有很多从政经验的。太子身边的这个班子,经常会成为将来新朝廷的班底。
太子的外祖父许伯,觉得太子年龄太小,想让自己的弟弟许舜来监护太子,汉宣帝征求疏广的意见,疏广答道:“太子是未来的皇帝,所接触的老师、朋友,必须是天下的俊才,不应该只让太子与外戚接触。
太子本身已经有了皇帝任命的老师监护,不需要许舜来多此一举,如果太子只接触外戚,就会让天下人认为太子不能广泛地得到辅佐,天下人会认为太子很肤浅。”
汉宣帝很赞赏疏广的回答,把这些话告诉了丞相魏相,魏相脱掉帽子谢罪说:“这些话不是我能够说出的,疏广的见解是我等比不上的。”
疏广、疏受教导太子到了十二岁,太子读通了《论语》、《孝经》等,疏广对侄子疏受说道:“知道满足,才不会招来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引来危险。我们做官已经达到了顶点了,在这种情况下,贪恋高位,不知道离去,恐怕将来会后悔的。”
于是,疏广、疏受一同向汉宣帝称病告退,汉宣帝答应了,赏赐他们很多财物,京城为他们送行的车辆达到几百辆之多。
道路两边的路人感慨说:“真是贤人啊!”
疏广、疏受回到故乡,用汉宣帝赏赐的钱,每日里招待乡亲,很快就花完了。有朋友劝他们置办一些产业。疏广说道:“我难道老得昏了头?不知道为自己的子孙考虑吗?我原有的产业,已经足够子孙生活了。
假如增加一些产业,我的子孙一定会因此堕落的。一个人贤能的话,钱财只能成为他的累赘;一个人愚蠢的话,多余的钱财只能使他增加过失。
富有常常会成为大家怨恨的对象。我没有能力来教化我的子孙,就不愿意增加他们的过失来招惹众人的怨怒。
我的这些钱财,都是皇帝赐予我与众人分享的,我们一同来享受皇上的恩赐,能有颐养天年,不是很好嘛!”
深知进退之道的疏广叔侄,真是把人世看透了,把做人做到了一种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