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言情>玉的故事> 第48章 且末玉文化和玉石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8章 且末玉文化和玉石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1 / 2)

一、玉在且末

且末,一个地处大沙漠和大高原之间的偏远小县,其南北是渺无人烟的戈壁沙漠,东西相隔数百公里才能见到有人居住的地方,故人们习惯称它为“天边小县”。有许多人也许对它很陌生,但只要你是个懂玉的人,就不会不熟悉且末这个名字。

众所周知,在我国,和田玉和翠玉是用来加工高档玉雕产品的两大主要原料,翠玉产自缅甸和我国云南一带,和田玉则产自新疆,而和田玉的主产地正是且末县。这里有两点基本常识需要说明,一是且末在古代曾隶属和田或于田管辖,故出产的玉石自然也是和田玉;二是和田玉作为一个品牌名称,适应于所有属于这一类型的产品,其产地未必就一定要在和田,已知的且末、若羌、皮山、叶城等县也都出产和田玉石。实际上,和田玉籽玉的主要来源是和田地区,而且末则是和田玉山料的主产地。

今天,由且末和田玉山料所加工的玉石产品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许多国家。据考证,同和田一样,且末也是“玉石之路”的发祥地,玉文化的渊源可追溯到数千年前。在且末出土的约有三千年历史文物中,不仅发现金、银、铜、陶等器皿,也发现了玉锥、玉斧、玉珠等陪葬品。由此可见,在且末生活的古人类祖先采挖并利用玉石的已经很长了。

和田玉,从颜色上看可分为白玉、青玉、墨玉、碧玉、糖玉、黄口玉等,由于真正清纯的玉石很少,多是混色原料,所以又有青白玉、糖白玉、糖青玉、糖青白玉、墨碧玉、青花玉等,顶级白玉则被称为羊脂玉;从形状或出处讲可分为籽玉、戈壁玉、山流水、山料等,而且末几乎出产所有这些种类的玉石,尤以青白玉最多。近几年,全县平均每年采挖各种玉石在一千吨以上。

1995年,县玉石矿采挖到一块重达1.5吨、具有“玉王”之称的青白玉,经过几番周折后终于将它运出大山。这块“玉王”曾先后连续几年在“乌洽会”上展出过,并获得上海大吉尼斯世界纪录。不过,后来玉石矿又相继采挖到7吨、10吨的更大块的青白玉,打破了以前“玉王”的纪录,且末也因此获得了“玉王故乡”的美誉。

人们常说,黄金有价,玉无价。的确,今天上好的和田玉价格早已超过了黄金,羊脂玉开始以克论价,顶级羊脂玉每克已经达到一万多元。而且,从目前的态势来看,羊脂玉-白玉的价格仍然在上涨。

当然,同全国玉石市场一样,且末玉器行业中也存在鱼龙混杂现象,购买玉器需要行家指点。玉本身没有错误,错在于人,如果有人以次充好、挂羊头卖狗肉,那就是欺骗。

物以稀为贵。和田玉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实属来之不易,而羊脂玉更是稀缺之物,真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任何人,当他亲眼目睹玉工历经千辛万苦才能采挖出玉石的经过后,相信他再也不会怀疑它的珍贵了。

玉石往往深藏在崇山峻岭的最险要之处,和田玉更是如此。要想得到和田玉,玉工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攀爬山壑,在悬崖峭壁上进行钻探、爆破,搬挪岩石,花几天时间才能找到一块玉。这还得看运气,有时工人辛苦劳作几十天,清除了成千上万吨的废石料,也许看不到一小块玉石。既是挖到手的玉石,羊脂玉-白玉的比例也占不到5%。玉石采挖出来后,工人再将它们一块块驮在骆驼或毛驴背上,在崎岖蜿蜒的山沟里行走四五天,才能到达转运站,最后再用车辆把玉石运送到县城。这些搬运回来的玉石还只是原料,常言道“玉不雕不成器”,它们只有经过玉雕师傅仔细挑选、设计,精心打磨、雕琢,最终才会变成一件件闪耀夺目的玉石工艺品。

二、且末玉石文化的兴起

有了玉石,才会出现玉文化,同样,且末玉石产业的兴旺,也得益于全县上下对玉文化的大力宣传。曾记得,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且末掀起一股开发玉石的热潮,全县很快出现十几家玉石加工点和玉器销售店。但是在当时,玉石加工人员和经营户几乎都是外地的老板,且末本地人似乎并不热心做玉石生意,特别是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更不理解这样的石头能有什么价值。

九十年代末,县委县政府认识到发展玉石产业的重要性,并准确定位,将玉石产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及时制定出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到且末从事玉石的开采、加工、销售。同时,在全县开展玉文化的宣传活动,如利用“乌洽会”、“西洽会”等会展形式,不失时机地推介且末玉雕产品;在全县开展了“以玉比德 清廉为民”的廉政建设、“冰清玉洁 白衣天使”的医德医风教育、“以玉相伴 平安和谐”平安且末等文化活动。

自2004年起,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且末玉石文化旅游节”,特别是今年即2011年,这一届的规模都大大超过了以往各届。通过各种玉石文化活动的开展和举办玉石文化节,且末成功打造出“沙海蜃楼 玉王故乡”的玉文化品牌。

经过一系列玉文化的宣传,今天,且末的玉石产业迎来了又一轮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