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吓着了?我的大少爷,胖女人很开心地对方峰海说,是——五分钱一个啊!
那还差不多,我说哩!方峰海也放下心来,我们……那接着吃,钱够的。
接着又端上来一盘不大的包子。旁女人说哦,请你们品尝,这个是河南的,让你们轮换着吃,是叫一品包子。
有一品官啊,杜芸笑,还没有听说一品包子的。
这里面就有故事了,旁女人笑,你们先尝尝,我再来给你们讲讲……
只要是包子,我们不管事哪儿出的,都是要吃下去的,就在我们尝鲜的时候,他就给说开了……
是这么回事,胖女人娓娓而说,这是河南开封的著名面食——一品包子,是从宋代的“太学馒头”发展而来的,民间又称之为“发面包子”。一品包子造型大方,肉馅鲜嫩,汤汁丰满,而且汤汁渗入面皮之中,皮软且香,是开封城里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欢的名牌小吃。开封城里做包子的历史很悠久,早在北宋时期,已是一种十分普及的食品,风靡全城,到北宋第六个皇帝宋神宗时,由于神宗的褒扬,开封包子就更加著名了。
罗明吃着看这胖女人,说,连皇帝也喜欢吃着包子啊?
当然,皇帝嘛,爱江山爱美人,也爱美食啊!她笑着说,相传,神宗皇帝即位的时候,朝政千疮百孔,风气奢靡腐败,国贫兵弱,国力不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神宗皇帝起用改革家王安石,厉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改革的一个方面就是重视培养人才,加强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建设,广招全国各地的人才入太学学习,成绩优秀者可直接进入仕途,这些措施刺激了太学生们勤奋学习,关心国政。除此之外,神宗还经常亲自视察太学,以表示自己对人才的重视。元丰初年的一天,神宗又来到太学,这一次他关心起学生的饮食来,命令食堂的人把太学生的食品拿来看看。这天正好吃馒头,神宗尝了挺满意,说道:以此养士,可无愧矣!从此太学的馒头就出了名。太学生们归家省亲时总是将太学馒头带回家乡,馈赠亲友,让大家也尝尝皇帝御口夸赞的馒头的滋味,太学馒头的名声就此传遍远近,而“太学馒头”的名称也约定俗成地叫开了。明代,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朱木肃被封为“周王”,他的王府就在开封。朱木肃很喜欢吃“太学馒头”,不仅自己经常品尝,还常常用它来招待过往开封的王公大臣。朱木肃的饮食喜好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一来二去,人们就把朱木肃和太学馒头等同了起来。由于朱木肃身为藩王,在朝中的品级是一品大员,因而就十分自然地把“太学馒头”更名为“一品包子”了。
方峰海笑了,则会可是大官们吃的好包子了,今夜我也尝尝连皇帝也喜欢的包子,他又夹起一个,几下就吃了。
杜芸说,那……具体是怎么做城的,很好吃的啊。
胖女人说,这个做法倒不难的,就是将猪肉绞碎,配上多种调料作馅,以发面作皮,包馅蒸熟。这样就显得肉馅鲜嫩,皮软馅香,汤汁丰满。吃起来特别的香。
是这么回事啊!方峰海一连吃了来那个高,很高兴滴说了一句,还有什么好包子没有?
有,大大的有!旁女人笑,来了——她刚说出来,一盘包子就向场了翅膀一样来到了桌子上,那个男服务员一路小跑。将包子送上来。
这是叫什么饱子呢?罗明问。
是叫德园包子。是湖南的特色包子。
湖南的?罗明问,好像我们已经吃过了啊。
这又是一种风味的包子啊!她笑,那是叫盐菜水晶包子,而这是德园包子,是两种不同的包子啊,这个德园啊,是湖南长沙一个有名的园子啊……
她在说的时候,我们开始了大吃——一个个像鬼子进村样,不停吃着包子。
她说,德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初为一唐姓业主在八角亭附近开的一家夫妻店,取《左传》中“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之意,名之“德园”。民国初年,几位失业官厨集资入伙,盘下几经易手却无建树的德园,迁店于黄兴路樊西巷口,以官府菜、点招徕食客。因菜肴制作总有海味鲜货等上乘余料留下,为免浪费,故将其剁碎,拌人包点馅芯,谁知这竟使他们的包点风味异人,倍受垂青。从此,德园包子大振名声,遂有“出笼热喷喷,白色皮喧松,玫瑰甜香美,香菇爽鲜嫩”的民谣之赞。长沙“文夕”大火后,原班部分师傅重新集资,再度建店,取名德园茶馆,继续经营饭菜、包点,并逐步形成驰名长沙的“八大名包”。“八大名包”为:玫瑰白糖包、冬菇鲜肉包、白糖盐菜包、水晶白糖包、麻茸包、金钩鲜肉包、瑶柱鲜肉包、叉烧包。长沙解放后,德园茶馆获得了新生,曾荟萃一批烹任名师和白案高手,使德园的美食形成五大系列,300个品种。老长沙都知道这么一首民谣: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德园的包子真好呷。
真是好呷啊!方峰海笑,味道不错!
那是经过很多做法的啊!旁女人很认真地对我们说。我们做的德园包子啊,选料精细。糖陷用白糖、冰糖、玫瑰糖或桂花糖相拌而成,香甜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