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卫,汉烈帝北伐匈奴时,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乐丹城之战中,就是匈奴铁血卫以决死之勇气挡住了三支羽林军团的全面攻击,为匈奴王的逃脱争取了时间,也是铁血卫缔造了匈奴王旗军如今在世界上的威名!
可以说如果没有铁血卫,白甲兵根本不能出彩,毕竟白甲兵是骑兵,有大汉的飞骑军、飞鹰军在前面挡着根本没这些白甲兵什么事儿。
但铁血卫,那可是实打实和羽林九卫干过的硬手,以一敌百或许夸张点,但这两百人所可以产生的能量绝对会让人震惊,特别是可以让武公殿下这支从雍州地方拉出来的羽林守军部队
玉田卫原本如火如荼的战场局面一下就变得沉闷下来。原本已经做好殉国准备的马嵬等人更是摸不着头脑,他们已经在玉田卫城里布置了种种陷阱,特别是城守府那个大坑更是等着匈奴人一脚踩进去,但是在过了中午之后,匈奴人除了固守已占领的西门和南门外,其他一点军事行动都没有了。
身在孤城中的马嵬等人并不知道,现在战局的重点已经向北边转移,匈奴人和月氏人的兵力也都逐次朝北边增加。围歼数千战斗力不强的残敌跟与数万大军进行战略对决显然不是同一个级别的战斗。
匈奴这边有多图和格尔蒙泰这两个战略大家,由上而下都清醒的认识到,只要打败了这支来援的汉军,那在短时间内汉帝国都不可能再发动如此规模的战役了。至少在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匈奴就可以取得对西域的控制权最起码是天山以南地区的控制权。
但汉军这边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点。最少武公吕博奢和他的副将们都没有意识到,这即将爆发的战斗对汉帝国意味着什么。不是武公等人没有战略眼光,而是他们根本不认为凭两万汉军还会无法打败匈奴人。
事实上,如果没有混进汉军队伍里的那两百铁血卫的话,两万汉军即使是汉军战斗序列中次一等的羽林守军也绝对不是匈奴人能够随意践踏和蹂躏的。
真是有了这份自信,所以即使知道前面有匈奴白甲兵,但汉军的前进速度一点也没有受到影响。
日落扎营前,两万汉军已经抵达了玉田卫以北的疏附。
疏附是一个平原,离疏附不远就是帕米尔高原延伸到这里的乌帕尔山。从高处往下看,乌帕尔山就像是一条帕米尔高原延伸出来圆润舌头,正好着这块绿油油的平原。它是帕米尔高原与塔克拉玛干之间的一个绿化缓冲带,植被低矮但是茂盛,没有山包,平坦无垠。
当初在选翼护鸿蒙卫的卫所地点时,帝国军部曾经考虑过疏附。可后来还是选在了玉田。原因就是乌帕尔山的存在。这座如舌头一样的山体虽然不高,山上也植被稀疏,但是却严重阻隔了疏附对鸿蒙卫的救援时间。而且过了不高的乌帕尔山就是平原,对于无险要可守的疏附来说,玉田是一天的。既然都一样,何不选择一个距离近点的呢?
可如今,这座并不太高的山体却成了匈奴与汉军反复争夺的焦点所在。从中午开始,匈奴白甲兵和雍州卫游骑已经对这个山头进行过至少六次冲杀。双方折损了近百条人命,可直到日落时分也没有哪一方彻底占领过这个山头。
即使是在冷兵器时代,占领制高点也是任何一个将领都会重视的。
虽然冷兵器战争里没有枪支,也没有大炮。可并不妨碍这一军事常识性的贯通性。
占领了制高点,弓弩的射程就能加大,如果还有弩炮,那更加能够发挥威力。占领了制高点,步兵可做坚守依托,骑兵可具有俯冲优势。占领了制高点,进可攻,退可守,为战斗的顺利展开等于多加了一道保险
更何况,乌帕尔山是东西走向,由西向东是一个长达三里的缓坡,缓坡上都是绵密的青草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如果匈奴人占领这里,匈奴的骑兵能够沿着这条缓坡俯冲疏附平原上的汉军侧翼,乃至中军!如果汉军扼守了这里,匈奴骑兵就被迫要在乌帕尔山下的平原上与汉军步卒展开惨烈的列阵对决战。
按照正常的战争模式来说,用密集的骑兵队形去冲击已经准备完好的步兵阵列,这其实跟送死没有什么区别。
除非是重骑兵,否则根本没有任何骑兵兵种能够在平原上用冲击的方式击溃一支准备完善、士气如虹的步兵!
重骑兵以外的骑兵兵种最大杀伤力是在机动性和超远程的打击能力上,用机动性拖垮敌军,或者远程进行迂回包抄,让对手军心溃散,从而再尾随掩杀,这样骑兵才能对步兵造成最大的杀伤力。
这并不是说步兵比骑兵厉害,事实上,在冷兵器时代,没有骑兵就相当于现代国家没有导弹、没有坦克、没有核武威慑一样,势必只能成为被欺凌的对象。因为两条腿永远跑不过四条腿,谁拥有骑兵谁就拥有战场主动权。就像中国宋朝时期,宋没有成规模的骑兵,以步兵为主要兵种,它就注定了有宋一朝不管面对任何敌人都只能采取守势,敌人打哪里它就守哪里,最后守到崖山,还是被迫灭亡了!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死守只会造成左支右绌,手忙脚乱最后失败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