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千年汉帝国> 第57章 国书(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7章 国书(1)(1 / 2)

大汉帝国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帝国。即使是已经经历了三年灾荒的如今,也没有人敢否认这一点。雒阳城依旧繁华,各个郡县也都在正常运转。自从一个月前乐浪郡首先传来下雨的喜讯后,东部干旱各地也纷纷传来同样的消息,虽然西部的洪涝灾害还没有好转,但最起码大汉帝国的明年有了一个盼头。这个消息被《龙吟》报大肆宣传,仿佛又一个大汉盛世即将来临。

各地都在欢腾,可紫禁城文华殿里却依旧是一片沉闷。

文华殿是内阁所在地。大约一千平米,殿内共有立柱三十六根,每根皆雕刻着四镇圣兽。每根立柱之间都有纱帘阻隔成一个个隔间,里面是内阁学士们处理奏折所在。

在大殿的正中央有一个筑台,共十八级台阶,和殿前的十八级台阶合成六六大顺之数。

筑台周围用白玉栏杆围成,台上设有一个四方内圆的琉璃疏阁,阁中有文案、四方砚台各三。阁中四个角都有暖炉,正中央还有一个鎏金蟠龙鼎。这个蟠龙鼎是圣祖御赐给内阁的镇阁之宝。三位辅政大臣的辅臣印章都放在这里。

这间面积不过百十平米的琉璃疏阁就是大汉帝国的行政中枢。

酉时早就过去,但殿内依旧灯火通明。几个宫中的太监正踮着脚往琉璃疏阁飞檐斗角之间的灯盏中添加灯油看琉璃疏阁中的架势,今夜内阁的三位大人肯定又要很晚才能归家了!

权允文从琉璃疏阁里匆匆走出来,看见几个小太监已经加完灯油,于是冲他们低声道:“去,通知御膳房多做几道菜送到疏阁来,陛下要和三位大人一起用膳!”

“喏!”小太监赶紧退下。

权允文又匆匆走向文华殿的东北角,那里的立柱上悬挂着一块木牌,木牌上写着:“内阁礼部学士”。

帝国每天会通过驿站接收全国各地发来的奏章,有平常文告,也有奏请拨款的奏章,更有一些上书言事的策论性折子。这些奏章都会先送到相关的部门,比如礼部官员就送到礼部,户部官员就送到户部。各部中也有一批学士负责筛选重要奏折,称为各部学士。他们对奏折封档记录,接着再把筛选出来的送到内阁。内阁也有相应的部门学士来进行筛选和简单批注,最后再送进疏阁请三位辅政大臣批蓝。内阁大臣批蓝后再由太监送进皇宫给皇帝批红。如果皇帝不允,甚至会亲自到内阁来和大臣商讨。

一般来说,各部学士都是从帝国各个大学毕业的优异学生,他们都要到这些部门进行三年到五年的工作学习,优异者会赏赐爵位或者六品以下官衔。接着选出优异者进入内阁,成为内阁学士,或者下派到地方担任官职。

这样就形成“天下官员出内阁”的传统,保证帝国政令的畅通。

在这些学士中,内阁学士显然是最受各地大学学子青睐的职位。他们或许没有官爵,官衔也只是一个末品,但他们最接近中枢,和内阁三位辅政大臣都有接触的机会,更主要的是和皇帝能够经常见面,这样晋升的机会也比较多。

内阁也是实行巳时上职,酉时三刻下职的制度。不过鉴于内阁的特殊性,每天酉时三刻之后,每个部门都会留有两到三人负责留守,已备皇帝和内阁大臣的随时垂询。

今天的情况特殊,内阁礼部学士八人竟然一个都没走,都在文华殿内候着。

权允文匆匆走到“内阁礼部学士”,尖细的嗓音道:“孙学士在吗?陛下有旨,速将罗马使臣的上书送进疏阁!”

一个年近三十岁,戴着学士冠的年轻人急忙整肃衣冠,平端着一份奏折跟在权允文身后道:“喏,请权老带路!”

权允文看了这个孙学士一眼,转身又匆匆朝疏阁走去。孙学士紧跟其后。

其实也没几步路,大概就几十米的样子,按理说权允文直接拿了就送进疏阁就是。但不行,文华殿殿门口有一块圣祖皇帝亲写的碑文:“内宦擅动朝臣奏章者,杀无赦。”

就是说,在文华殿内,太监宫女乃至妃嫔是绝对不能动官员奏折的,哪怕是帮忙拿也不行。帝国检察院可以对这样的内宦先斩后奏。

所以虽然距离不远,但还是要孙学士亲自将奏折送进疏阁。

孙学士,名筑,字孝甫,江南郡靖海伯家的世子。今年三十五岁。汉元990年,帝国大学地缘政治系毕业。刚毕业就被选入礼部成了学士。

汉元992年,礼部本想奏请皇帝任命孙筑为鸿胪寺正卿,相当于外交部部长,但是被孙筑自己拒绝。他的目标不是成为六部官员,而是进入内阁,成为内阁大臣。要进入内阁,先成为内阁学士显然是个不错的资本。

汉元994年,孙筑瞧准机会,拜在当时只是礼部尚书的宇文护门下,成为宇文护的弟子。

汉元995年,宇文护成为帝国内阁首辅,孙筑也如愿进入内阁,成了礼部的内阁学士。

在这四年来,孙筑兢兢业业,勤勉非常。对宇文护交代的事情绝对不留余力去办妥。宇文护也非常赏识他。按照孙筑自己的推测,不出意外的话,等自己年满四十岁时就能够成为六部尚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