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吴楚春秋> 第九十六章 各为其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六章 各为其主(1 / 2)

伍员撤了郑国之围,率军回到楚国边境,驻大军于麋地,时常派人打听昭王下落,又让专毅和越朋练兵,自回郢都去面见吴王阖闾,商议平定楚国之策。

因为孙武提出的‘弱楚’方针不被阖闾采纳,吴军在战场上的一时得胜让吴国君臣上下冲昏了头脑。以伍员为首的武将便主张趁此机会灭了楚国,把泱泱大楚的版图纳入吴国囊中。所以‘灭楚’方针的制定,让吴军试图以占据边关重镇为依托,以点带面,完成灭楚大业。

伍员先入郢都王宫大殿,拜谒阖闾。向吴王奏明随国、郑国的战事,还有自己对眼下局势的看法:

“楚王不知所踪,臣以为楚国未定,所以暂且班师。楚国的属国虽然众多,但都不能成事,臣所担心的主要是中原的诸侯。如果昭王获得诸侯的出兵相助,则对我灭楚大业甚是不利。所以臣建议大王,派出使者出使诸侯之国,向他们进献一些楚国的财宝,以安抚诸侯的蠢蠢之心。”

阖闾准奏,君臣旬月没见,阖闾叹道:“寡人出师以来,已经快一年了,时刻梦回姑苏。看来寡人已经老矣,如此情浓思乡。”

伍员知吴王有回师之意,但楚国的现状就是一顿半生不熟的米饭,让吴国的倾国之兵都淹没在这广袤的国土之中。就如一瓢水,洒入干涸的沙漠,霎时不见影踪。

“臣知楚人未服,楚国人心未定,且昭王不知所踪,灭楚大业仍然任重道远。大王此次亲征,已经建立了不世之功,臣请大王坚持坐镇郢都,完成最终的灭楚心愿!”

阖闾点点头。立起身来,唤伍员跟随自己,进入了王宫的后苑。

“先生此次出兵随国和郑国。昭王不知其踪。如果昭王不能得,楚国人心没灭。这该如何是好?”

“臣已经派出了许多细作在楚国的各个属国之中细细访查,相信不久之后便自有回音。”

“寡人前些天接到了太子送来的奏报,说国内空虚,担心越国有不轨之心。先生请想,吾国的精锐倾巢而出,长此以往,太子的担心无不道理。”

伍员便与吴王商定。如果在半年之内依然不能灭楚,便采用孙武的‘弱楚’策略,退兵还吴。

君臣二人阔别多日,吴王恩宠有加。在后/宫独宴伍员。

不过数日,伍员离开郢都,赶回麋地。

这时已是四月,春意正浓。一辆双马车驾在一条宽阔的驿道上向前飞驰。,腾起的烟尘。弥漫在整齐的林荫道上。一支骑兵小队紧紧跟随其后,旗幡猎猎,两侧翠绿的树木投下团团的浓荫。

这时,只见一骑快马对面而来,见了伍员旗号。便翻身下马。

伍员轻轻掀起了车帘,望了一眼两侧飞快退后的风景,干咳了一声。

车驾缓缓停了下来,伍员问道:“前面来者何人?”

“是从麋地来的哨马。“侍卫们答道。

侍卫把那人带到车前,伍员便沉声问道:“难道麋地出了什么事情么?”

哨马呈上来一封信札,回道:“有人往麋地给将军致书一封。专毅将军怕有重要军情,便令小人快马送来。”

伍员接过那只封好的竹筒,见筒口蜡封如新,便挥了挥手,令车驾继续前行。

伍员用短剑撬开蜡封,展开信札,原来是用绢写就的一封私信。伍员展开看时,却是故人申包胥之信:

“闻子胥在郢都掘墓鞭棺,四处欲求昭王。但我想君乃平王旧臣,曾经有君臣之份。今日却如此惨辱其尸,以报仇为借口,但如此折辱先君,岂不太过耶?任何事情物极必反,作为旧友,我劝吴国君臣还是回师还国,从此吴楚各求自安。不然,我当践约前言:‘君以灭楚为孝;欲灭楚;我当存楚为誓,必存楚’!”

伍员得书,沉吟良久。心里揣度了一番,心知这申包胥可是楚之良臣。如他有存楚的雄心,必定自有存楚的策略。那申包胥的存楚策略是什么呢?伍员苦苦思索。现在,昔日的好友已经出招,自己该怎样接招呢?

原来那申包胥自从郢都被吴军袭破以后,听闻昭王南逃;又见众大臣有的听到消息后便去追赶楚王,有的就各奔西东,逃往偏避之地避祸。这申包胥就逃到了夷陵的石鼻山之中隐居了起来。但是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郢都的时政,当他得知伍员在郢都毁掉楚王宗庙、掘墓鞭棺;吴军抢掠奸淫、无恶不作之时,禁不住悲从心来。想着自己当日为了全朋友之情,放走伍员,不想楚国有今日之祸。

包胥自思:“子胥必将灭楚,我定不可坐以待毙!”于是包胥立志存楚。为了保住楚国的江山社稷不被吴国吞噬,包胥确定了自己的存楚策略:借助诸侯之力,使楚国不灭。

申包胥过滤了一番:现在诸侯之中,国力能够和吴国匹敌的只有晋国、秦国和齐国。而晋国虽然有霸主之名,其时君弱臣强,权臣各自为政,大大削弱了晋国的国力。而齐国的景公已经年老,志气不振,加上朝无良臣、边无良将,也无法依靠;那么只有秦国可选。

申包胥认为,昭王之母楚王后孟嬴,是现在秦哀公的亲妹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