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孙武此次的用兵策略,大江之北的大片楚国土地,现在就成了吴军的战略后方。。楚国不急,那自己急什么呢?这样生赶死赶,就是要在楚军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占据有利的战略位置。吴军到达汉水,就像一把利刃插入了楚国的腹地,既可震慑郢都也有广阔的战略回旋余地,这是孙武在此战中选定的最重要的切入点。
这汉水之地扼住长江中下游平原,离郢都也只有十天左右的行程。凭借此地一可据守,使大军的后勤给养有所依托;二来形成这种态势也是一个诱饵,楚国要收复失地必须要过江来找吴军决战,故而吴军就可以寻找到战机消灭对手。
这就是孙武对整个战役的初步设定。
此年昭王已年满十七,开始主政国事,见囊瓦快报不断,昭王便召集群臣,商议击退吴军之策。
公子子西此时为左尹,乃昭王的庶兄,向昭王进谏道:“子常(囊瓦)非大将之才,君王立即令左司马沈尹戍领兵前往,阻击吴军。只要把吴军阻于大江之北就可无虞。”
昭王点头称是,但是更为担心的是吴军的迅疾之势,这一次吴军出兵与以往大不相同,感觉有些咄咄逼人。
昭王面有忧色:“寡人也甚是疑惑,这孙武可是一员名将,他多次领兵占我国土、夺我城池。他为何此次却无一条战船,沿陆路而来?”
子西也不知孙武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吴军熟于水战,不知何故今日弃长就短,是有点奇怪。。
“吴军远来,又无舟楫可渡。只要我们据守大江天险,不让吴军渡江就行了,这样我们可以以逸待劳。吴军长距离奔袭。没有后援,就如强弓之末,待他军势衰竭时我们再大力反攻,可以击败吴师。”
昭王见子西说得有理,便令沈尹戍为大将,副将武城黑从之,到汉水助相国囊瓦据守。
那楚国左司马沈尹戍受昭王之命。辞了楚王。率大军2万赶往汉阳(汉水之南)来支援囊瓦。因为担心吴军过江突袭,沈尹戍率大军日夜兼程,数日便赶到汉阳,来与囊瓦会师。
此日囊瓦正在中军大帐枯坐。眼下吴国大兵压境,这次唐候和蔡侯背叛楚国,纠结吴军举兵来伐,其中的缘由囊瓦也是心知肚明。正忿蔡、唐两国小题大做时,小校进帐来报:“左司马领援军到了汉阳,此时正在营门外求见。”
囊瓦大喜,亲自出营迎接,把沈尹戍引入帐内。囊瓦喜之不尽:“吴军来伐,老夫食不甘味、坐不安席。日日等待大王派遣援军。司马此次率军来援,老夫无忧也!”
沈尹戍一直忙着赶行期,也不知这吴军前线的具体情况,便问道:
“吴军何故如此迅速就到了汉水?使得我军的整个防御体系和大军的集结根本都来不及完成。不知相国可知道对岸吴军的详情?”
“老夫也派了一些细作探访过,吴军此次是从陆上抄近路而来。。先时吴军渡淮水救蔡。然后从蔡都出发,过三关、走章山,最后到达汉水。他们沿途都是绕城而走,从不攻城掠地,直驱汉水而来。所以吴军并没乘坐战船,来得甚是迅速。现在吴军在汉水之北扎下大营,一直按兵不动。”
沈尹戍听后连声大笑:“吴军统帅是名将孙武,此人一直有些威名,曾经率军击败我军多次。如今看来,吴军所为岂不是儿戏耶?”
囊瓦不知其故,便请教司马,何谓儿戏,。
“吴军率大军来伐,没有战船他们如何过江来战?这大江天险,就是我军牢不可破的防线!再者吴人擅长水战,今日舍长就短,全部使用战车步卒来和我军决斗,岂不是自寻死路么?”沈尹戍对吴军这次战略行动嗤之以鼻,在他看来,吴军这次的征伐是大有漏洞的。
“但吴军据守汉水之北,既不过江和我们决战,只是固守怎么办呢?”囊瓦想到了这一点。
“吴人擅长舟楫,熟于水战。现在他们为了快捷,取道陆路而来,只要我们断了吴军的归路,前有茫茫大江横阻,吴军只有跳江喂鱼耳!”
“吴军屯兵汉水之北,司马有何良策,可以破吴?”
“此次我率军2万前来增援,分兵5千与相国调度。相国把所有军队分为五个营寨,在汉水之南沿江而列,成联营呼应之势。且把江上所有的船只拘留在南岸边上,并派出小船在江上巡逻,不得使江面上有任何不明船只,以免被吴军俘获,作为他们的渡江之船。”
沈尹戍继续道:“方城是一座小城,在汉水北岸的上方,位置在吴军大寨之后,另外有一条官道出大山(大别山脉),是吴军进出汉水的大通道。我率1万5千兵马过新息然后绕道方城,截断吴军归路。再令兵卒把出大山的官道在汉东隘口处用檑木巨石隔断,把大江北岸所有的船只焚烧干净。先把吴军困在汉水之北这个小圈子里不能动弹,就好办了。”
沈尹戍把自己的战略计划全盘托出,最关键的是自己率军去断吴军后路,这囊瓦是个没有决断的,担心他轻举妄动,坏了自己的大事。
沈尹戍十分放心不下,便再三嘱咐道:“待我完成了合围之势,相国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