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尚书李汝华倒台了,这个消息迅速在四九城中传播开了。与此同时传播的,还有皇太孙一语破贪案、李汝华显形变贪官的戏码。在不断的添油加醋中,朱由校光辉的形象愈加的高大。可是,朱由校这个百姓口中伟光正的英雄人物,现在正可怜兮兮的跪在地上,被皇太子朱常洛严加管教。
准确来说,朱由校这次是得不偿失的,虽然出了点名,却得罪了很大一批文官。再加上朱由校亲自练兵的消息也渐渐传开,文人中渐渐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皇太孙朱由校极其类似正德皇帝,有武宗遗风。
和正德皇帝联系起来,这可不是一个好名声。
武宗皇帝朱厚照贪杯、好色不说,还做事荒谬不经,虽然有着诛杀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应州大败小王子等赫赫事迹,却还是被世人所诟病。更令人吃惊的是,朱厚照还以武人自居,放着皇位不要,自封为威武大将军,有皇宫也不住,非要住在自己修建的镇国府。这也让朱厚照成了文臣嘴里大名鼎鼎的昏君。
现在的舆论把朱由校和朱厚照联系起来,不得不说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如果朱由校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汹涌而来的言论打翻在地。
以至于连续几天,朱由校都闷闷不乐,拉着徐光启、孙承宗等人不断商议,看能否洗白自己。
可就在这时,太子的一道口谕传来,朱由校不得不匆匆的赶回东宫。
朱由校是被皇太子朱常洛拉来批斗的。
看着不省心的儿子,朱常洛也觉得十分无奈。以前这个孩子安安静静的,怎么一出东宫就这么会惹事啊。先是不知道怎么就成了皇太孙,可还没让自己高兴几天呢,就和李汝华斗上了,坏了名声不说,还让东宫也受到了牵连。
其实,也不管朱常洛这样想。
朱常洛并不是万历帝最疼爱的孩子,更不是万历帝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他只不过是凭借着年龄的优势,才侥幸得到了皇太子的位置。
一直以来,支持着朱常洛太子地位的,除了长幼有序的祖制外,就是文臣们的支持。不管是出于自身的政治理念,还是出于和万历帝较劲的心理,几乎所有的文人都站在了朱常洛的身后。
而朱常洛也非常明白自己的处境,对文臣们也是倍加拉拢,希望能结为奥援。可朱常洛的如意算盘,却被朱由校无意间给破坏了。
李汝华虽然身为户部尚书,可他的倒台其实也算不了什么,倒是由此牵连出来的户部弊案,却牵涉甚广。几乎所有的官员、所有的官署,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弊案牵连了进去。
朱由校低着头,任由着朱常洛喋喋不休的指责。一直等到朱常洛第三次端起茶杯喝水的时候,朱由校再也忍受不住了。
“我说,这是个意外你信吗?”朱由校认真的说道。
“即便是真的意外又如何?”皇太子却不感冒,他看重的是这件事情对东宫的影响,对自己地位的危害。若不是朱由校皇太孙的位置是皇帝亲封的,若不是他没有太多的儿子,朱常洛甚至想把朱由校放弃掉。
朱由校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他刚刚从皇太子那里学了些知识,一些如何御人的知识,正是稍有心得的时候。再加上前世打倒孔家店的影响,在他眼里,那些文臣也不能例外,都要为自己所用。
可朱常洛却不这样认为,长时间和文臣交往,过于迷醉文臣势力带来的利益,使朱常洛尤为厚待文臣。
两人的观点截然相反,自然觉得对方面目可憎。朱常洛极力想扭转朱由校的错误观点,朱由校却绵里藏针,想应付了事,却让朱常洛更加的愤怒,教训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渐渐地,朱由校心中的傲气也渐渐地提了上来。
可就在朱由校将要不顾一切出言反驳的时候,门外却传来了通报声,“有内侍来传圣上口谕”。
这个声音就像是大热天浇在头上的冷水,让朱由校猛地清醒了过来。“好险”,朱由校暗暗的拍着自己的胸口,差点就要和朱常洛杠上,这要是传了出去,那可是怎么也洗不清了。
传旨的内侍很快就走了进来,将一柄玉如意赏赐给了朱由校。另外还传了万历帝的一句话,“朕心甚慰”。
此言一出,朱由校就大大的松了一口气。现在名声已经不太好了,更引起了皇太子的不满,再没个得力靠山,自己的皇太孙位置还真的是摇摇欲坠。
心神松弛下,朱由校的感觉迟钝了许多,根本没有发现自己的便宜老爹,皇太子朱常洛正神情古怪的看着自己。
信手拿起玉如意,朱常洛若有所思的说道,“这柄如意可来历不凡,是当年先帝给圣上的赏赐。你皇爷爷一直爱不释手,即便是福王讨要,也没有得逞。”
朱由校这才明白,自己得到的这柄玉如意竟有着如此大的来历。眨巴眨巴眼睛,朱由校讨好的说道:“要不,(玉如意)先放在父亲这里。”
朱常洛摇了摇头,随手将玉如意还给了朱由校。他心里虽有着几分遗憾,更多的却是对朱由校的羡慕。他也曾热切的看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