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全面英雄赵兴元> 第一章 当兵打鬼子 走上革命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 当兵打鬼子 走上革命路(1 / 3)

1925年阴历1月15日,赵兴元出生于山东省章丘县前营庄的一户贫苦农民家中。

山东这个地方,地杰人灵,出圣人,也出响马,自古以来,盛世文治武功,歌舞升平,每逢乱世,则英雄现身,豪杰蜂涌,各路人物都不甘寂寞,都要在齐鲁大地上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赵兴元出生在关内军阀混战、关外日寇猖獗的乱世,但出生时既无当英雄的征兆,也无做豪杰的资本,父母绝对没有靠这个儿子光宗耀祖的念头,村民也更不会想到这个孩子将来能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战将、人民功臣。

在章丘前营庄,赵家是外来户,家贫根基浅。赵兴元的爷爷祖居山东历城,历城是《隋唐演义》中好汉秦琼的家乡,秦琼落魄时尚有黄彪马可卖,赵兴元的爷爷却是一无所有,只能靠手艺养家糊口。好在爷爷虽然没有文化,却大有悟性,无师自通,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绘画艺人,能在寺庙的墙壁上作画,还能彩绘财神、天师等诸多神仙。但是,画了多年财神的爷爷并没有得到财神的眷顾,收入时有时无,家中一贫如洗,终于在贫困潦倒中去世。父亲在历城生活不下去了,听说章丘乡下的日子好混,就一扁担把全家挑到章丘前营庄。

赵兴元出生时,母亲已经生了4个孩子,除了一个夭折,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因为是外来户,所以全家只有借债买了三间小草房,夹着一个小院,地是一垅也没有,根本无法靠种地吃饭。万般无奈,父亲只好又走爷爷的老路,重操旧业,到处为别人画画,饥一顿饱一顿地维持全家生计,这就注定了他也会和赵兴元的爷爷一样风餐露宿,居无定所,积劳成疾,因此刚过40岁就患了肺病,在赵兴元11岁时撒手而去。

父亲的遗体是用炕席头子卷着抬出去的,十几岁的姐姐给人家做童养媳,好说歹说,借了4块钱,才做成一副薄板棺材。外来户无墓地,村边林子里有块无主荒地,早被穷人的野坟头挤满了,只能埋到姐姐家的山坡地里,还必须事前讲好是借的。赵兴元人小心大,十分懂事,知道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借地葬父,一直是他心中的一块隐痛。

父亲的去世,使家中的生活雪上加霜。18岁的哥哥没有手艺,又无地可种,只有闯关东这一条生路,姐姐以三间草房和全部家当做担保,以每年3分利的高利贷借了9块钱,送哥哥渡海北上到大连当劳工,烧砖做坯,出大力。70多岁的奶奶不忍心看着全家挨饿,便沿村乞讨,青黄不接和阴天下雨时,全家经常一天吃不上一顿饭,有时把讨来和借来的一点苞米粒子碾碎,熬成稀粥,每人每天喝一顿、两顿充饥。

赵兴元是家中老疙瘩,上面有姐有哥,按理说应该有一个被人呵护和关照的童年,但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身为农民,却没有一垅地、没有一个壮劳力,又被人时时逼债的家庭中,他从小就尝尽了过日子的艰辛,8岁起就开始像大人一样干活。从入夏到初冬,他把田野里的草一背一背地收拢回来,晒干,垛好,整天穿着被汗水浸透了的衣衫,换来了足够全家用上一年的柴草。在哥哥闯关东以后,他就成了家中的壮劳力,渐渐成为全家维持生计的依靠,他懂事、要强,没有地种就割草拣粪卖钱。为了拣到多一点的粪,他起五更爬半夜,不用别人叫,早早守候在公路上。冬天身上无棉,只穿一条单裤,脚上穿的是张着大嘴的破鞋子,两三天才能拣到一拐筐粪,卖给有钱有地的人家,买回一点粮食。农忙时节,他拿个小凳子,带着小锄头,到田间地头去,盼望有人来雇他干活。人家嫌他小,信不过他,一连几天也没人来搭理他,他只好到姐姐家借粮度荒。不能只借不还,他就在姐姐家打小工,也为种稻田的人家背秧苗、送秧苗,不但挣出自己吃的,还用自己的劳动顶粮、顶钱、还账。哥哥闯关东借下的9元钱债,三年下来,利滚利,已经变成38元,债主天天上门追债,到屋里翻箱倒柜,揭锅盖,拿粮食,把妈妈压箱底的结婚时的衣服也拿走了,家里仅有的几只鸡被活生生地抓走,嘎嘎直叫。赵兴元哀求债主:“奶奶病了,别来拿东西了……”债主根本不听,因为当初是用房子做抵押才借的债,债主执意把全家赶出门。到了年关,就更难过了,讨债的人把赵兴元和妈妈、奶奶逼得几乎活不下去了。

这期间,赵兴元为谋生想了许多办法,但都行不通,想出工,没人雇,想到济南当学徒工,没有门路,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这就是赵兴元的童年。他也曾和伙伴们下河摸鱼,上树掏鸟蛋,也曾喜欢摔跤游戏,用巧劲把比他大的孩子摔倒在地,也曾得到奶奶和母亲的宠爱,但是,在他童年的记忆里,更多的是苦难,是劳累,是挨冻饿肚子,极少有温饱和欢乐。童年的这种艰辛和磨难迫使他过早地去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也迫使他产生了改变现状、寻求新生的强烈愿望,他不甘心一辈子过这样的生活,他在等待时机,寻找机会。

改变赵兴元人生道路的机会终于在他13岁的时候来到了,但这机会却来源于仇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济南陷落,日本鬼子的铁蹄践踏到前营庄。1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