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 婚 事
一九四二年冬天,臣子还在学校里上学,家里却发生了一件事情。
这天,和臣子他们家住一条巷的老汉薛绪才来到臣子家里,韩三倩有礼貌地给这位老人倒了一杯水。绪才坐下以后笑着对韩三倩说道:“我想给你家臣子保举个媳妇”。韩三倩脸上露出了笑容,高兴地赶紧说道:“那我得先谢你这个大媒了!”
“长旺村(首阳村)郑林和有一个女子叫郑四聪没有订婚,郑林和在西安警察局里干公事不在家,林和的妻子曾向我女儿打听过你们家的臣子,想把女儿嫁到你家。”薛绪才说道。
听了薛绪才的话,韩三倩心里明白了。前不久,东侯度村的姚占元来到西侯度,在韩三倩家坐了一会儿,说了一些家常话,闲聊期间了解到韩三倩的小儿子臣子还没有定婚,姚占元是郑林和的小舅子,是郑四聪的大舅,估计就是姚占元在中间撮合此事。
想到这些,韩三倩很高兴地对薛绪才说道:“好呀!那就拜托您老人家给我家臣子当个大媒!”
“好说!好说!这事好办,女方家已经有意,婚事肯定一说就成。我来就是这个意思,就想给你们家臣子把这件事凑成。”薛绪才当仁不让,慷慨应允。
薛绪才走了以后,韩三倩简单收拾了一下,就去了长旺村。她想到妹夫家向妹妹、妹夫了解郑林和家里的情况,了解郑四聪的情况。郑安富如实地对韩三倩说道:“郑林和在西安警察局干事,她的婆娘也去了西安,四聪和她奶奶在屋里。那个老太太是个老思想,人也很好,。四聪那孩子很本分,也很勤快,我看能行。”听了郑妥富的话后,韩三倩心里踏实了。家长里短的闲聊中,郑妥富两口子比较详细地向三倩介绍了郑林和的家庭情况。
韩三倩到长旺村去了一趟,也弄明白了此事的原委:因为是邻村,姚占元对薛廷臣家庭的情况比较了解,也知道韩三倩的为人处世。他知道韩三倩人缘好,妯娌之间、婆媳之间的团结和睦在周围邻村是出了名的,于是姚占元便和他姐姐商量,劝他姐姐把女儿郑四聪许给韩三倩家。当然,他是孩子的大舅,不可能出面来说这件事。郑林和两口子也早有风闻,知道韩三倩和蔼善良,勤劳贤德,教子有方,在周围邻村很有名气,就想把女儿嫁到韩三倩家。也正好西侯度村薛绪才的女儿就嫁到他们郑家,是郑四聪的婶子,于是四聪妈便向妯娌打听了韩三倩小儿子臣子的情况,并透露了托人说合的意思。薛绪才的女儿也很愿意凑成这件好事,便特此回了一趟娘家,将此事告知了父母,热心的薛绪才便登门给韩三倩透了信,并根据女儿的述说,向韩三倩介绍了郑林和家庭及郑四聪的情况。
从长旺回到家以后,韩三倩就决定了打发媒人给儿子说这个媳妇。
媒人当然就是薛绪才了。
在解放前,儿女的婚姻完全是由父母包办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个自西周春秋时期确定的婚姻礼仪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其实,这种婚姻制度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是每个人的喜好和性格父母不一定了解,完全听从父母的话,按照父母的意愿去确定自己的婚姻,这样造成的婚姻可能会因为两人性格不合导致以后婚姻家庭的隐患。好的一面是因为父母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对配偶一方的家庭情况、父母性格、品性打听和了解的比较多,对自己的儿女也是非常尽心。另外,自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一直推崇的是儒家的仁义礼孝。父母是带子女来到世界上的人,所以子女的人生要听从父母的安排,才能体现孝道。这种习惯流传远久,也就变成了古代的一种婚约习惯。就这样,薛廷臣和郑四聪这个相互之间不认识的两个少年,在大人的包办下就确定成了夫妻。
臣子在学校的学习是刻苦的,成绩也是优秀的。生活上虽然比较艰苦,但他心里一直是高兴的。村里的那些儿时的伙伴们,多数都是因为家庭困难,没有能去匼河上学。他觉得,和这些伙伴们相比之下,自己已算是很幸运了。自己的家里生活也很困难,甚至比那些没能到匼河上高小的伙伴家里更困难一些,但自己有一个好妈妈,是妈妈通情达理,疼爱儿子,节衣缩食供养着自己。所以,在匼河高小上学的阶段他学习很刻苦,很用功。
四年级学业结束了,臣子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了五年级,当时家里非常困难,实在供不起他念书了,深深体会到母亲辛劳和困难的臣子离开了难舍的学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臣子辍学的这一年冬天,也就是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九日(农历十一月初二),在家人和媒人的撮合下,薛廷臣和郑四聪拜了天地。
小儿子要结婚了,韩三倩心里很高兴,但家里很穷,没有钱给儿子买件新衣服,总不能让孩子穿着平时穿的补丁叠补丁的旧衣服吧!为了孩子的颜面,韩三倩决定厚着脸皮到邻村的一户财东家去借衣服。因为韩三倩的善名远播,一般不给人张口的她一旦出面,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都会给她面子的。她顺利的给儿子借来了一套兰长袍、黑马褂和礼帽。
虽然已经到了民国,但山区农村人结婚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