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杜月笙全传> 第41章 妙取巧夺,尽显风光(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1章 妙取巧夺,尽显风光(5)(2 / 3)

龛。有个戏台,在二进与三进之间,那是准备在年节时演戏给列祖列宗观赏的地方。

列在各进大厅的两边,是耳房,在第三进的东耳房内有一扇门。杨管北与万墨林出了这东边门,看见一幅两层楼房子。杨管北问道:“这几间房子是干什么的?”“杜先生准备在这儿办个学堂,以供贫苦人家孩子读书学习。”“啊,杜先生为故乡百姓,开设义学,广施恩德,真令人佩服啊!”杨管北不失时机地拍马屁。

这所学堂,后来还藏了在上海滩名人捐赠的价值10万元的图书。汪精卫特地写了对这藏书楼与学堂特别赞扬的一篇《高桥杜氏家祠记》,其中说杜月笙“以亲属为基点,扩而充之;以及于仕民爱物者也,是可以风矣!”意思是这种爱护家乡百姓的思想风格,要发扬光大,那是号召大家向杜月笙好好学习。

杨管北从里到外巡视了一遍以后,向工头提了些不足之处,都是小地方的改动。他回到杜公馆,交差之后,又提了一条建议:祠堂落成大典,该向全国各地名流分发请柬。

这个建议正合杜月笙要大搞一番的想法,于是当夜便让几个秘书共同拟出一份长达160个字的特大请柬,马上送印刷厂印刷邮寄,或派专人递送。请柬一发,惊动了整个朝野。短短十天,各式各样的礼物如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专程送来,单是各界名流送的匾额,就挂满了一堂,它们是:

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送的“孝思不匮”;

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张学良送的“好义家风”;

军政部长何应钦送的“世德扬芬”;

实业部长孔祥熙送的“慎终追元”;

司法院长王宠惠送的“干国栋家”;

前大总统徐世昌送的“敦仁尚德”;

前临时执政段祺瑞送的“望出晋昌”;

倒台军阀吴佩孚送的“武库世家”;

国学大师章太炎送的“武库遗灵”。

此外还有班禅额尔德尼也送了一块“慎终追远”的匾额,法国驻沪领事甘格林送的是“东方望族”,日本驻上海日军司令坂西利太郎送的是“明德之后”。

另有一些讨好之辈,正苦思冥想题什么样的词句才合杜大亨的胃口时,一听说很喜欢“武库”之称谓,就投其所好,先后送去“武库传人”、“武库经纶”、“武库家声”等等十多块匾额。国民党某中央要员也送去一副贺联:“书成通典,名列瀛洲”,杜月笙更加自鸣得意,因为那上联是讲唐代史学家杜佑,历任岭南、淮南节度使,后封岐国公,花30年时间著《通典》一书。下联则指杜如晦,名列瀛洲十八学士之一,这讲的全是姓杜名人。

杜月笙背着双手,逐一欣赏这些朱底金字闪烁生辉的匾额的时候,直觉得自己真是“生而颖异”,从家来讲就有非凡来历的,必得名人大手笔的好好考证才行。

正在此时,国学大师章太炎造访。杜月笙大喜,急忙迎入客厅,待为上宾,向章太炎说了自己的想法,请他写一篇《杜氏祠堂记》,章太炎满口答允,凭他的满腹学问自然是小事一桩。

果然,过了三天,洋洋洒洒的《高桥杜氏祠堂记》送来了。

杜月笙展开一览,那文章一开头便宣布:“杜之先祖帝尧,夏时有列男,乃周封于杜,为杜伯。其子温叙……”

好家伙,这位国学大师一开口,便使杜月笙这个大流氓的家世竟与尧舜、杜伯这些两千多年前的帝王将相们联系了起来,真个是显赫家世“源远流长”了。

文章接着又从东汉光武帝时官至大司空,权倾当朝的杜林,唐初开国元勋,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官至尚书太仆射的18学士之一杜如晦,一直写到著名大诗人杜甫、杜牧……真是大振家声。之后,才叙述到杜月笙老家的来历。

提到章太炎,人们自然会想到他是一代国学大师,又是同盟会元老。这样一个人物怎么和杜月笙搞在一起了呢?

1924年,章太炎脱离政府,定居苏州办起了国学讲习会,大约是在三四年以前,有一天,杜月笙突然收到一封苏州来信,杜月笙打开一看,只见信尾写着“炳麟谨上”,再瞧信封上的落款处写着“章缄”,杜月笙一拍脑袋,差不多大叫了出来:“这章炳麟不就是大名鼎鼎的章太炎吗?”

信的内容是章太炎求杜月笙帮忙的。说他有一个侄子住在上海,因牵涉到一件官司,向叔父求救。章太炎因自己早已告别了官场,无能为力,于是想找杜月笙为其疏通。

章太炎的大名,对杜月笙来说,真是如雷贯耳,苦于无缘结识,如今老章自己亲自送上门来,可谓天赐良机。他当即派人疏通了路子,为章太炎的侄子解了围。过了几天,又亲自给章太炎回信,说所托之事,乃区区小事,今已了结,不必担心,过几日当亲上姑苏登门求教,届时还望不吝赐教。

章太炎收到信的第三天,杜月笙亲自来到姑苏登门拜访。章太炎对杜月笙感激不尽,觉得这么个人竟然能爽快利落地帮他这个已退职失势的老头子,很讲侠义。

于是章太炎便请杜于书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