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从今天来看,仍有其生命力,不失为重要的学术研究资料。既于学术如此,又于编辑如彼,这就是王氏双向编辑进程的一种高超艺术!
才学识兼备的学者型编辑在我国近现代史上还有不少:鲁迅、茅盾、巴金、郑振铎、叶圣陶、范用、叶至善……他们构成了中国编辑学星光灿烂的夜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编辑更要有强烈的学者意识,成为才学识三者兼备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科学的洞察力,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出精品,出珍品,而不致视腐朽为神奇。
七、公关意识
公共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编辑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活动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编辑的公关活动已经成为编辑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编辑工作的成效。故而,新型的编辑必须具有强烈的公关意识,这与编辑应成为“公共活动家”的提法是相一致的。首先,要努力塑造自己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使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全方位的综合性人才,既有理论家的博学与多识,又有战略家的敏锐和远见;既有创造性的意识与追求,又有实干家的踏实与坚韧;既有杰出的智力和能力,又有高尚的思想和人格,从而赢得公众的信任,为组到优秀书稿提供不可或缺的前提。其次,要努力与专家、学者建立健康、和谐的工作关系,与专家、学者交朋友,了解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研究计划和研究进展情况,及时了解学术信息,准确把握学术动向,为搞好选题策划,广泛开辟稿源和组织优秀稿件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还应与读者建立广泛联系,了解读者心态,适应社会需求;积极开展宣传,引导图书消费倾向。
八、审美意识
图书既是人类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体,又是表达其审美价值的高级体现形式。总览中外书苑,无数博大精深、华章荟萃的名著无不闪烁着美的光辉,以神奇的魅力耐人寻味,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愉悦,给人以追求真善美的信念和力量。长期以来,人们比较重视图书的学术价值和功利价值,而很少注意到图书的审美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读者对图书的要求,已是在追求其知识性和实用性的同时,掺入了愈来愈浓厚的审美价值取向。人们不仅要求文艺类图书体现生动、活泼、气象万千的情感美,而且要求科学类图书体现对称、有序、多样的和谐美。如何体现图书的审美价值,实现其内在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统一,使图书不仅从理念上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而且从感知上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已经成为图书编辑经常面对的大课题。要解决好这一大课题,编辑就必须具备审美意识,视编辑工作为艺术设计而非工匠操作,将审美的思考贯穿于图书编辑出版的全过程,使图书品位日臻典雅,成为时代的潮流。
不光是图书的内容、版式、装帧、设计存在审美问题,报纸期刊的版面版式、图片选用、封面设计、内容倾向也需要编辑的审美眼光。编辑者作为出版物的第一位正式读者,应该是使出版物的潜在美转化为现实美的完成者。报纸的版面编辑要讲究和谐、均衡、协调,正确处理大与小,多与少,轻与重,浓与淡,疏与密,黑与白,板与活,常格与别格等对比关系。善妆者往往只在一点小小的变化。用好一点,全面皆活,一块夺目,满版生辉。
黑格尔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较低级的欲望关系,想占有对象;另一种是高级的审美关系,只欣赏而不占有对象。我们现在的一些编辑总是把刺激当美感,着眼点不在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而在刺激读者的欲望。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面对一个裸体模特儿,徐悲鸿手下的作品是优美的线条和高洁的神韵,而在一些四流画家的笔下却会透出淫邪气。这一点黑格尔也早有准备,他说:“当然,人们常爱说,人应与自然契合为一体。但是就它的抽象意义来说,这种契合一体只是粗野性和野蛮性,而艺术替人把这契合一体拆开,这样,他就用慈祥的手替人解去自然的束缚。”对读者来说,欣赏层次不同,总会有一些低层次的、以丑为美的读者。对编者来说,却应该把出版物的艺术性、它的审美价值定位在最高层次上。当然,这首先要求他能把自己的美学修养提高到最高层次上。
九、品牌意识
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实质上就是质量意识。高质量的要求就是追求精品创名牌。品牌意识最初指的是顾客在购物时十分重视生产商品的企业的信誉和知名度,以及偏爱知名厂家和名牌产品的心理倾向。后来企业和厂家即以此来规范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要求员工强化产品质量,创造名牌产品,提高企业信誉。物质生产领域如此,精神生产领域亦复如是。即如现当代新闻出版,就有我们熟知的德国的“贝塔斯曼”品牌,日本的“讲谈社”品牌,中国的“中华”、“商务”、“三联”等品牌。精神领域的品牌也是无形资产,对读者市场有着强烈的冲击力、吸引力、渗透力。
对编辑所要求的所有的现代意识最终都体现在出版物的质量上。当然在出版物呈现于读者面前时,所说的有关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