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意识是编辑意识的核心。
○编辑工作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是一种事关塑造人类灵魂的工作。对精神文化产品进行选择,把精美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读者是社会赋予编辑的社会责任。
○需求作为社会对编辑的一种召唤,始终处在冷热阴晴的波动之中,编辑要努力研究市场潜在需求。
○现代编辑应把图书出版策略与新的社会历史景观和诱导力量结合在一起,实现他企求的所有价值。
○如何体现图书的审美价值,实现其内在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统一,已经成为现代编辑经常面对的大课题。
人们的行为取决于人们的意识。编辑的意识,意即编辑的社会角色意识,同样也决定着编辑的行为走向。
人类社会即将跨入21世纪。在这一阶段,从政治、经济到人们的社会生活都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新闻出版业要发展就必须顺应这种变革。作为新闻出版业的主体工作者之一的编辑,不可避免地面临优胜劣汰的挑战。竞争上岗和下岗分流也就会在新闻出版行业中变为正常现象。这是一种必然出现的危机,但也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因此,现代编辑除了必要的政治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外,还必须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更新,充实新知识,及时转变观念,逐步树立新的意识。
在知识经济日益繁热的社会大环境里,编辑的意识也不停地变换着角度。但从共性上分析,处于世纪之交的编辑应具备如下一些意识。
一、责任意识
编辑在所编出版物出版时,被称之为“责任编辑”。既然是责任编辑就有个“编辑责任”的问题。编辑责任有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两大方面。其实质为编辑要追求出版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社会责任意识是编辑意识的核心。所谓社会责任,首先是所发稿件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其次是传播知识要正确无误,同时要保证出版物的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以图书出版为例。书籍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常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书籍的出版中,编辑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编辑必须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才能牢牢把握时代的主旋律,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满足社会时代精神需求人手,对社会文化系统重新建构。
医有医德,商有商德。编辑工作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是一种事关塑造人类灵魂的工作。职业道德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它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在从事不同职业中的具体反映和表现。
中华民族文化悠久:光辉灿烂,几千年的文明留给后人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使之承传下去,是每一个处于社会文化生产主体地位的编辑应思考的问题。要想完成文化承传的历史使命,就应树立起文化建设的意识,在选题、组稿、审读、加工、修改、编排、设计、装帧过程中就要弘扬民族文化的精华,剔除糟粕,使民族文化的合理成份得以延续。这就要求编辑一方面要杜绝伪劣产品及某些错误文化信息的出现,又要发现、挖掘、加工、出产大量的优秀文化产品。
对精神文化产品进行“选择”,把精美的精神食粮献给读者不单是编辑的职能,更是社会赋予编辑的一种社会责任。编辑在承担“选择”责任的时候,要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制度、政治制度以及思想道德观念或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受众的意向、要求及习惯爱好,他们的心理与经济承受能力;编辑所处群体的性质及确定的方向、宗旨、风格、特点,群体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不同传媒的不同要求;编辑出版物市场的状况与流向等等。因而,只有将外在的客观要求内化为编辑自身的思想意识,真正完成“选择”的任务,才能保证我们的书刊多出精品,不出劣品,真正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武器,才能真正算得上是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出版单位负责。
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尚未成熟,法制仍不健全,传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价值标准受到猛烈冲击。精神文化领域开始产生某种程度的无序、迷乱与混沌。当今编辑不仅是要为自己确立新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而且要承担使精神文化由无序走向有序、由混沌走向明晰的社会责任。
经济责任是指从选题的策划、优化到组稿和编辑加工,直至生产发行,编辑都得负有相应的责任,在保证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力求最佳的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社、杂志社、报社都是生产经营性单位。所以,研究编辑工作,就要看到它的职业性,它的成果的商品性,看到它有作为编辑人员谋生手段的一面。单纯追求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也是不可取的。如文学双月刊杂志《漓江》,自1996年1月创刊至1998年6月停刊,尽管它以“纯正的叙事品位,锐利的先锋姿态以及对新作家的鼎力提携而迅速鹊起于文坛”,但终“因发行量少而赔钱”被迫停刊。因此,世纪之交的编辑,必须具备明确的市场意识,准确把握出版物商品属性的特殊内涵,把编辑出版置于市场的大背景之中,求取最佳出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