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第一个层次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应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使全市农村经济一、二、三产业比重由目前的51.35:29.46:19.19调整为2020年的30:40:30;第二个层次是大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应以大力发展畜牧业和优势产品为重点,力争使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由目前的30%提高到2020年的45%左右;第三个层次是品种结构的调整,应以优势专用品种和传统特色的优势品种为重点,使优质产品率由目前的18%提高到2020年的80%以上。要紧盯兰州消费大市场,围绕丰富兰州城镇居民的“菜蓝子”,发挥白银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瞄准城乡结合部位的有利条件,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羔羊产业和小杂粮产业。要重点培育发展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化商品基地,即: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产业基地,总规模达到50万亩;以“靖远羊羔肉”品牌为主的羔羊产业基地,羊只饲养量达到500万只;以绿色食品为主的小杂粮产业基地,总规模达到100万亩。通过这些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品牌产业的发展壮大,走出白银市场,进入兰州市场,进一步谋求占领更加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同时,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推行以质取胜的市场化战略。
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体制壁垒,努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市规模是先进生产力与现代文明发达程度的标志。兰州、白银尽管同处在核心区内,但两市的城市规模大小悬殊,城市化水平高低悬殊。目前,兰州市城区建成面积为163平方公里,是白银市城区建成面积的4倍;兰州市城市人口为159万,是白银市城市人口的5倍多;兰州市城市化率为57%,属于城市化发展中级阶段,比白银市城市化率高29.37个百分点,白银还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级阶段。白银市的城市规模较小,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够完备,难以吸引和聚集更多的人流、物流和更大的资金流、文化流、科技流,限制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企业效益的提高,导致了就业空间相对狭窄。而兰州已经建设成为特大型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进人全国大中城市50强,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其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都是比较强的。各地城镇化的实践表明,加快城镇化进程,不应是“摊饼式”地在一个点上无限扩张,而应是“组团式”地在多个点上建设城市群。白银距离兰州最近,历史沿革最亲,我们应把它作为卫星城市做大、做强、做优、做美,努力提高白银的城市化水平。
(一)通过扩大城市规模,切实加快城市化进程
根据全省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结合白银实际,我们要按照建设50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大城市,10万人口的县城和沿河(黄河)、沿路(铁路、公路)若干个万人以上建制镇的思路,加快白银的城市化步伐。白银中心城区要推动白银区、平川区一体化发展,要以市委、市政府迁址西区带动加快白银西区开发区的开发建设,以建设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推动市区向南拓展,西进南扩,使中心城区由现在的40平方公里扩展到65平方公里,尽快拉开框架,形成规模。景泰、靖远、会宁三县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撤县建市,到2020年,力争使城市人口分别达到10万人以上。小城镇建设要以建制镇为重点,实行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相结合,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投资、建房、兴业。
(二)通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切实加快城市化进程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小城镇的加速建设,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将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城市化水平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要按照“本地人口城镇化、外地人口本地化”的思路,从打破政策体制限制人手,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实行以居住地为标准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户籍限制的门槛。在中心城市和城镇,只要是享受城市、县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从事二、三产业的,有固定住所的,一律按照城镇户口予以登记。建立和完善就业、医疗、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在子女上学、就业、医疗等方面,给予在城镇务工经商者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积极引导土地流转,使农民有更大的自主权,自由选择就业。妥善处理好涉及农民的一系列问题,尊重和善待农民,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政策,拓宽劳动力自由流动、人口资源合理配置的渠道,构筑农民进城的绿色通道。通过努力,争取每年转移和吸收2万农村人口,使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以上百分点。
(三)通过项目和产业聚集,切实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产业的聚集和人口的集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