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黄河北去> 第2章 自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章 自序(2 / 3)

读,我压根没有这么想;而真实的想法是把这些文字收集起来、保存起来,自己对自己活过的这些年头有个交待,自己对自己走过的人生里程有个记载。前文已有交待,黄河北去处正好就是白银这块土地。这本集子取名《黄河北去》,标明这些文章源自于我在此几年的工作实践与思考,别无他释。如果还能感觉出我对黄河母亲的爱恋,以及对白银这段生活的记忆,那当然也不无道理。

既然是写书序,总得言及书的内容。这里不妨随便说说书中所表达的一些意见和观点——

例如,工作思路问题。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路”一词成了时髦的字眼,凡检查、评价工作都首先从思路入手。只要对方说出一段文从字顺的话来,或用数字编排,或四六句,或能押韵,就往往被认为是思路清晰,受到表扬。其实,我以为凡工作思路必须讲究这么几点:一是必须合乎当地实际和事物发展规律,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如果为了上口,连这点起码的常识都不顾了,那还有什么用。二是必须反映主要矛盾和工作重点。试想任何时候和场合都不可能把所有工作说全了,同时也无必要;而思路只仅仅是关于重点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表述。如果没有重点,就等于没有思路,工作起来势必胡子眉毛一把抓,搬动西瓜、芝麻用力气一样多。三是必须注重到工作现场看思路,而不可更多地坐在会议室听思路。一个地方和一个干部工作思路清晰与否,只要到现场看其干了什么,干成了什么,就能一目了然。这样还能引导干部多干少说、重干轻说,有利于培养求真务实作风。四是必须上下有别,不可从上边到基层一古脑儿抠思路。在一个省、一个市的范围提出宏观的工作思路是必要的,而到了县,特别是到了乡村,一般就应该是干什么说什么了。我们下去检查工作,有些乡、村干部逐级效仿,也是开言必称思路,从一、二、三产说到改革、发展、稳定,甚至还说到内政、外交、国防,直让人啼笑皆非。

再如,察知实情问题。国情、省情、市情、县情等,凡治理一个地方不可不察。许多领导同志讲话作报告,都先从分析当时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然后提出工作对策意见来,这是符合逻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里的要害是必须把“实情”摸清、讲准、用好。首先,必须实事求是,实话实说。调查研究、分析形势、谈论工作都能以实唯实,使上级与下级、干部与群众信息对称,知晓实情,针对同一个情况想问题、办事情,正所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否则,如果总说假话、瞎话,人家会感到你在“忽悠”别人,看法随之而出,观点随之相左,相互憋了气、散了心,根本无法干事,更无法干成事。有些人老于世故,谈论一时一地的情况,总喜欢或者政策图解式的,上边有什么样的政策,下边就一定有什么样的实际;或者经验剪裁式的,自己头脑是怎么想的,实际情况就一定是怎么样的;或者领导意图式的,领导有什么样的见解,实际就是什么样的状况。这实在是不幸得很。其次,必须一分为二,思想科学。工作顺利的时候,应当想到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工作不够顺利的时候,应当放开眼量,看到事物发展的光明前景,以利于鼓舞士气。对于利与弊、好与坏、成绩与问题、经验与教训、主观与客观等,要一同进入视野,一起拿来思考,一并做出判断,变不利为有利、化消极为积极,扬长补短,促动工作。时下,应特别注意克服报喜不报忧、请功不请过、怨天不怨人、责人不责己的通病。再次,必须因事用招,对症下药。实情分析与工作对策,是问题与答案、“病情”与“药方”的关系,千万不可情况抖落了一大堆,最后为了迎合某种需要,事情“该咋办”还咋办,只有哗众取宠之心,毫无实事求是之意;只顾忌个人前程,全不念百姓利益。我们工作在西部困难地区,许多老少边穷乡村还不具备起码的生存与发展条件,非常需要脚踏实地的作风。工作在这里的一些基层干部往往见面时大话能说一箩筐,胸脯拍得梆梆响,而当仔细品味那些豪言壮语之后,心里总感隐隐不安。

又如,干部管理与使用问题。事要人干,事在人为。干部是群众的领头人,对事业成败至关重要;越是大干部,管辖的范围越大,权力的影响也越大,作用也就越重要。做好干部工作,第一,要使为官者感到丝丝苦味。职位意味着责任。按说职位越高,则责任越重;责任越重,则做事越苦。可见,做官的味道应该是“苦涩”的。官苦味出来了,庸者自去;官苦味出来了,能留下的就是好官了。用老祖宗的话说,共产党的官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当公仆和勤务员哪能不苦?苦味是做官的“正味”,反之就变味了、变质了。至于说为民做事,虽苦也甘,那是指精神境界的一种体味,不属此处之义。现在许多做上级的极少批评和要求下级,开会议事,相互表扬,一派轻松气氛之中就完事大吉了。多少年来,官场奉行邀宠上司,现如今又时兴讨好下级,痼疾未除,新病又添,真乃雪上加霜。明朝大政治家张居正有一段话,可谓入木三分。他说“车之不前,马不力也,不策马策车何益;法之不行,人不力也,不议人议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