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年鉴之1909> 第9章 文学之星(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章 文学之星(3)(1 / 3)

劳德诺蒂中学时代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日历》发表于1924年,但真正的文学道路开始于30年代初。诗集《蛮夷的祝词》(1930)和《新式牧歌》(1931)宣扬穷人的革命真理、纯洁的生活欢乐和不带偏见的爱情。《新式牧歌》因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被认为“诋毁宗教”遭到查禁。诗集《复苏的风》(1933)表现诗人反抗黑暗统治的强悍性格。后来发表的《行走吧,被判死刑的人》(1936)流露出他对国内法西斯的日益猖狂的不安和对自己死亡的预感。诗集《陡峭的山路》(1938)以完美的古典形式反映了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和对野蛮世界的憎恶。自传体散文作品《孪生雪》(《童年时代的日记》,1938)采用抒情的笔调回忆自己母亲和孪生兄弟悲惨死亡的往事。1939年后写的诗歌作为诗人的遗作收集在《布满泡沫的天幕》(1946)中。1942年3月15日,劳德诺蒂参加了“历史回忆委员会”发起的在裴多菲塑像前举行的反法西斯集会,1944年春天他还准备出版新诗集,后因德国法西斯军队的占领未能实现。1938至1944年写成的《八首牧歌》以精湛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他对理性的尊重,对法西斯暴行的控诉和对纯洁爱情的赞美。《牧歌》模拟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风格,以对话的形式把眼前的严酷现实和往昔的美好回忆与梦境交织在一起,而把希望寄托在死后才能实现的梦想之中。《牧歌》是匈牙利反法西斯抒情诗的一部杰作。

劳德诺蒂除创作外,还翻译了许多外国著名诗作,包括了从萨福到阿波利奈尔,从提布卢斯到里尔克等人的作品。这些译作收集在《追随俄耳甫斯的脚印》(1943)中出版。

夏巴尼·罗伯特

(1909~1962)坦桑尼亚诗人、小说家和学者。1909年1月1日出生在坦桑尼亚东部坦噶市附近的维巴姆巴尼村,1962年6月22日在坦噶市逝世。父亲终生在乡间行医。少年时期,夏巴尼曾在家乡的姆塞姆巴齐学校就读,1922年到首府达累斯萨拉姆求学,192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此后,直到1960年,他一直是政府机关的职员,曾先后在庞加尼海关、野生动物管理处、坦噶市长办公室及市测绘局工作。1960年因病退职。

夏巴尼从小就对东非人民的生活及其丰富的民族民间创作有广泛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青年时代,他就具有爱国民族主义思想,开始以本民族人民的生活为题材,用被殖民当局蔑视的东非斯瓦西里语进行文学创作。3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1936年,他以自己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写成的长篇小说《我的青少年时代》,曾获“东非文学竞赛”一等奖和玛格丽特文学奖。夏巴尼生前一直是“东非文学家协会”的成员。

夏巴尼辛勤创作,一生写了20多部作品,其中大部分都是诗歌和小说。夏巴尼的文学作品有的在作家生前就已经出版,有的则是他死后经姐姐整理出版的。他的作品以诗集《非洲人在歌唱》和《非洲的钻石》(1958),《真正的爱》和《夏巴尼诗选》(1959)及叙事长诗《为自由而战》(1967),寓言小说《阿迪利兄弟》和《可信国》(1951)、《理想国》(1967),中篇小说《勤奋者的岁月》和《农民乌托波拉》(1968)及自传小说《我的一生》(1966)等尤为著名。这么多体裁不同、篇幅不等的著名作品,表现出作家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为自由而战》全诗15000余行,均用四行体写成,是一部内容丰富、规模庞大、气势豪迈的史诗性作品。它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一直写到1945年战争结束。诗人站在反法西斯的同盟国立场,写了从丘吉尔到罗斯福,从斯大林到戴高乐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反映人民的苦难及他们的英勇斗争精神,鞭笞和谴责希特勒侵略者绝灭人性的暴行。作者用生动、有力的语言,不断变换的韵律,朗朗上口的诗句,再现了战争年代的风云变幻。

中篇小说《农民乌托波拉》通过主人公从大城市到偏僻乡村弃商从农以及与两个女子的恋爱故事,塑造了一个要求个性解放、勤劳善良的劳动者形象,反映民族独立运动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

《可信国》和《理想国》是夏巴尼寓言小说的代表作。前者写古代一个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国度,由于破除陈习,抛弃偏见,学习他国先进经验,终于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后者描写一个患有不育症的国王的荒唐经历,指出在理想国里仍有必要破除旧的东西,有必要学习外国的先进事物,作者通过老国王为了想得子继业而宁肯让国家由富变穷的故事,揭露达官显贵们对上阿谀奉迎,任意修改法令,对下草菅人命的丑恶嘴脸。这些作品,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生活在殖民统治下的爱国爱民思想。

夏巴尼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农民乌托波拉》中宣扬“真主不负好心人”的宗教观。

夏巴尼一生的诗歌和小说创作,内容丰富多采,艺术上吸收民间创作所长。他毕生用本地区的斯瓦西里语进行创作而且取得重大成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