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布森·巴迪
(1908~?)美国电影演员,舞蹈演员。生于伊利诺州贝勒威尔城。原名克里斯琴。鲁道夫·埃布森。曾就读佛罗里达大学,后在他父亲C·R·埃布森开办的舞蹈学校接受舞蹈专业训练,1928年在著名歌舞剧《普天同庆》中扮小角色,与他妹妹维尔玛搭档演出。1935年起,他在好莱坞的一系列音乐歌舞中演出。60年代他在多集电视系列剧《贝弗利山人》(1926~1970)中担任主要角色而出名,1972至1980又在另一部电视系列剧《巴纳比·琼斯》中扮演主角。
艾勒斯·萨利
(1908~1978)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纽约市。原名多萝西娅·萨利·艾勒斯是舞蹈家欧内斯特·贝尔彻的学生。二十年代中期,在百代公司以演短片开始电影生涯,1928年,她在麦克·塞耐特摄制的故事片《吻别》中演出后,开始在一些影片中担任女主角。1931年,在弗兰克·鲍才琪导演的影片《坏女郎》中,有很出色的表演,与她搭档的男演员是詹姆斯·邓恩,其后两人还合演过《慈母》(1931)、《水手的幸运》(1933)、《恋爱奋斗》(1933)等片。曾被誉为好莱坞最漂亮的女演员之一。但是她没有成为明星。她主要主演低成本的故事影片。到四十年代初期,只偶尔扮演一些配角。1951年退出影坛。
弗朗西斯·阿伦
(1908~?)美国电影、戏剧女演员。生于波士顿。曾先后在纽约州里弗德尔的圣文森特学院和芬奇进修学校攻读;后又进纽约戏剧公会学校学习表演。三四十年代,她在戏剧界相当活跃,演过《晚宴》、《伙伴乔》、《冬狮》、《谁害了圣诞老人》等舞台剧,偶尔也参加电影演出。之后,她经常主持广播和电视节目。她撰写的《阿伦·弗朗西斯回忆录》于1978年出版。
她参加演出的主要影片有:《太平间凶杀案》(1932)、《银坛莺燕》(1943,客串)、《儿女债》(1948)、《一、二、三》(1961,又译《庭园春色》)、《大为紧张》(1963)等。
科蒂兹·斯坦莱
(1908~?)美国电影摄影师。生于纽约市。纽约大学肄业。他是电影演员理卡多·科蒂兹的弟弟。最初学照相摄影,当过著名摄影家施泰肯、巴卡拉克、比里·麦唐纳等人的助手。1926年进派拉蒙影片公司,当助理摄影和第二摄影师。1937年正式被任命为摄影师。他独自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四天奇迹》。尽管他承担摄影的都是低成本的短片,但摄影艺术水平很高,颇获好评。1942年因《安倍逊大族》获美国电影评议会最佳摄影奖,并获得奥斯卡最佳黑白片摄影金像奖的提名。1944年以《自君别后》,再次获最佳黑白片摄影金像奖提名。此外,杜维伐尔导演的《灵与肉》(1943)、弗里茨·朗格导演的《门后的秘密》(1948)、弗里戈尼西导演的《黑色星期二》(1954),以及查尔斯·劳顿导演的《猎入之夜》(1955)等影片,在黑白摄影技巧的用光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1932年他导演过一部短片《谢尔查》。
六十年代后,他基本上从事彩色影片的摄影工作,他拍摄的影片《后街》(1961)、《令人害怕的走廊》(1963)、《雷玛根桥之战》(1969)、《同是可怜人》(1970,部分镜头)、《万里情缘》(1977)等,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他的其他主要作品还有:《为了爱情或金钱》(1939)、《野猫大盗》(1940)、《黑猫劫》(1941)、《孟买飞箭号》(1942)、《雄鹰航空中队》(1942)、《毁灭》(1947)、《埃斐尔塔上的人》(1950)、《下层社会故事》(1950)、《钻石王后》(1953)、《驶向星球》(1954)、《头号机密事件》(1957)、《三面夏娃》(1957)等。
扎尔赫依·亚历山大·格利高里耶维奇
(1908~?)苏联电影导演、编剧,苏联人民艺术家。1948年加入共产党。1927年毕业于列宁格勒银幕艺术学校,同年开始在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电影实验室任导演。1929年到列宁格勒的苏联电影制片厂(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前身)工作,与A·伊万诺夫和и·赫依费茨共同创作了电影剧本《左边升起的月亮》(1929)和《军火运输》(1930)。1929年,他与赫依费茨纽织了第一共青团摄制组,拍摄了一批影片,如《迎面风》(1930)和《晌午》(1931)等。两部影片表现的都是共青团为建设社会主义而献身的故事。以后,他俩又共同拍摄了一系列影片,其中最优秀的是《波罗的海代表》(1936)和《政府委员》(1940)。前者塑造了一个爱国科学家波列扎耶夫教授的形象,体现了先进的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后者描述一个普遍的贫农妇女的成长,最终成为最高苏维埃代表。两部影片既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形式也较完整,已成为三十年代苏联电影创作中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