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年鉴之1908> 第10章 文学类(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章 文学类(3)(2 / 3)

圣保罗大学教授,曾八次率队到巴西中部,对当地的印第安人部落进行考察。大战后曾任美国新校(New School)社会学教授(1942~1945),法国驻美大使馆文化参赞(1946~1947),法国高等实践研究院社会人类学教授(1950~1974),法兰西学院(College de France)人类学教授(1959~1982)。莱维·斯特劳斯于1954年4月6日与莫尼克·罗曼小姐结婚,1973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莱维·斯特劳斯于1949年发表了使他驰名世界的现代人类学专著《亲缘关系的基本结构》,这是他考察印第安人部落的研究成果。该书一方面阐明了亲缘关系在原始社会里所起的中心作用,另一方面证明了亲缘关系是按照象征性的规则排列的,这些规则虽然在各个社会里有不同的意义,但是它们的组合不是无限的,也不是任意的。这样他就把社会人类学看成是具有象征性的人类现象的总体,为它确定了结构分析的方法。即在变化的、有时是互不连贯的内容之中发现不变的、可以理解的形式。

莱维·斯特劳斯是法国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他不仅把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总体语言学教程》中,以及通过与俄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森会见而发现的“结构主义”首先运用于亲缘关系的研究,而且在以后发表的两卷本《结构人类学》(第一卷,1958;第二卷,1973)、《今天的图腾崇拜》(1962)、《野蛮的思想》(1962)、四卷本《神话学》(《生食和熟食》,1964;《从蜂蜜到灰烬》,1967;《膳食做法的起源》,1968;《裸体的人》,1971)等重要著作中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他的著作表明,无沦是原始社会的种种现象,还是印第安人和美洲的一切神话都有着统一的结构形式。

无数学者把结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其他学科,极大地促进了人文科学的发展,同时也使莱维·斯特劳斯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他于1973年荣获埃拉斯谟奖,先后当选为美国、英国、荷兰、挪威等国的科学院院士,并获得了牛津、耶鲁、芝加哥、哥伦比亚、布鲁塞尔、扎伊尔、墨西哥等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莱维·斯特劳斯在唯一的自传体作品《悲哀的热带地区》(1955)中显示了他的作家天才。他崇尚古典文化,对音乐和文学尤为敏感。但是他虽然在《面具之路》(1975)中研究了造型艺术,却对现代艺术持严厉的批判态度,对所谓“文学结构主义”始终表示怀疑。他经常强调文学艺术的生产具有脆弱性和暂时性,远不如矿物和植物等自然现象那样稳固而持久。

赖特·理查德

(1908~1960)美国黑人小说家和政治家。1908年9月4日生于密西西比州纳齐兹附近的一个种植园里,1960年11月28日病逝于巴黎。祖父是奴隶,父亲曾在种植园里当工人,后来弃家出走;母亲是乡村女教师。赖特自幼过着极其穷困的生活,进过孤儿院,辗转寄养在好几个亲戚家,受尽虐待和凌辱,也经常受街头和学校里儿童的欺侮,他幼年的生活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黑孩子》里有生动而详细的叙述。他从小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长大,深感自己是黑人民族的《弃儿》和《局外人》,对整个社会,尤其对周围的白人世界怀着又恨又怕的反常心理,他的这种心理状态在他的作品(特别在其代表作《土生子》)里有深刻的反映。

赖特15岁在九年制学校上学的时候,在当地的黑人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描写黑人生活的短篇小说,此后他开始对文学创作发生兴趣,立志要当作家。1927年离开家乡去芝加哥,一边从事仆人之类的贱役,一边勤奋自学。他最爱读德莱塞、辛克莱·刘易斯、舍伍德·安德森等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在自传中说:“我一辈子所过的生活促使我向往现代小说中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

在3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赖特长期失业,不得不靠社会救济过活。1932年参加美国共产党,自称“从此以党为家”,勤奋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因而能在他的创作中用批判的眼光去挖掘生活的底蕴,揭露美国大城市的黑暗面,塑造富于反抗精神的黑人形象,向社会提出控诉和抗议,被认为是40年代美国左翼文学中“抗议小说”的创始人之一。

1937年,赖特离芝加哥去纽约,任共产党机关报《工人日报》哈莱姆区编辑。1938年中篇小说集《汤姆叔叔的孩子们》出版,获得好评,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一年后代表作长篇小说《土生子》问世,使他一跃而成为誉满文坛的黑人作家。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在百老汇上演,后又拍成电影。美国著名评沦家欧文·豪说:“在《土生子》出版的那一天,美国文化被永久改变了……理查德·赖特的小说第一次把已经削弱但仍可能毁灭我们文化的仇恨、恐惧和暴力带到光天化日之下。”

《土生子》是赖特的创作高峰,被誉为黑人文学的里程碑,它不仅震动了美国文坛,也震动了美国社会,使白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