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的儿子,曾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电机工程系,193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以数学物理学方面的研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1年,巴丁以地球物理学家的身份在匹兹堡的海湾研究和发展公司工作。1935年,他进入哈佛大学任初级研究员,1938年转到明尼苏达大学任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海军军械实验室任职,战后在贝尔电话实验室度过了充满创造性的6年(1945~1951)。随后,他在伊利诺斯大学担任物理学和电机工程教授。
巴丁曾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在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第一次获奖是在1956年他和沃尔特·布拉顿(Walter Brattain)、威廉姆·肖克莱(William Shockley)发明了点接触晶体管(1947),这为后来肖克莱发明更有效力的结型晶体管铺平了道路。
1972年,因为和利昂·库珀(Leon Cooper)、约翰·施里弗(John Schrieffer)一道建立了第一个令人满意的超导电性理论——所谓BCS理论,巴丁再次分享了诺贝尔奖。1911年海克·卡默林·翁内斯(Heike Kamerlingh—Onnes)发现在低于4.2K的温度下汞完全失去电阻。许多其它金属也显示出具有超导性质,尽管人们为理解这种现象作了很大的努力,但直到1957年才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BCS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提出超导体中的电流不是由分离的电子形成的,而是由一种现在称为库珀对的束缚电子对形成的。库珀对是电子和晶体中的原子的振动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晶格原子对一个电子的散射不会改变库珀对的总动量,因而电子流近似地连续。
BCS理论的成功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超导体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的强烈兴趣。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能够利用超导材料的新工业,特别是在布莱恩·约瑟夫森(Brian Josephson)发现的效应的基础上生产新器件。
威尔逊
1908年10月24日生于渥太华。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
威尔逊曾就读于多伦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1936年在普林斯顿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工作一段时间(1936~1939)和在战争中服役后,他被聘为多伦多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1946),在这里他一直工作到1974年退休。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威尔逊对确立板块构造的新学科作了许多工作,是他首先使用“板块”这个术语来命名地壳被切割所成的刚性部分(海洋的、大陆的、或者两者结合的部分)。1963年,他给出了一些赞同哈里·H·赫斯(Harry H.Hess)的海底扩展假说的最早的证据,那时他指出,离洋中脊越远的岛,证明它越是古老。
然而,他的最有意义的工作包含在他的1965年那篇重要的论文中即《一种新型的断层和它们在大陆漂移上的意义》(A New Class of Faults and their Bearing on Continental Drift),文中他引入了转换断层的概念。在板块从洋中脊被产生的新的海洋地壳分开的地方,板块运动被看成为扩张的;在板块彼此相向运动、一块板块滑到另一块下面去的地方,板块运动是汇聚的。威尔逊认识到还需要第三种类型的运动,来解释地震活动的分布,来解释洋脊不在连续的线上延伸,而是在由转换断层所联接的一系列的分支上蔓延的情况。在这里,板块彼此滑过去,没有任何物质的创造或破坏。
威尔逊在他的《地球科学中的一场革命》(A Revolution In Earth Science,1967)中,对诸如弗拉基米尔·别洛乌索夫(Vladimir Belousov)等板块构造学说的批评家们给予了回答。
威廉斯·R.C
1908年10月13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罗莎。美国生物物理学家。
威廉斯在1935年以物理学方面的研究获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继后在密执安大学教天文学,1945年转到物理系。他留在那里直到1950年,这一年他转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学系执教。1946年,当伯克利成立分子生物学系的时候,威廉斯成为该系主任。
作为一名天文学家,威廉斯研究恒星表面温度的光谱测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研究使他的注意力转向电子显微镜,从天文学技术方面吸取的知识导致他与结晶学家拉尔夫·威科夫(Ralph Wy·ckoff)富有成果的合作。早期的电子显微镜是透视显微镜,即电子束透过样品给出两维图象。在密执安与威科夫一起工作时,威廉斯发展了制备样品的技术,以便他们能用反射电子束来进行观察。这种技术包括在样品上倾斜地安放金属。这样能够有效地“投射阴影”和在图象上产生出鲜明的三维效果。
威廉斯用他的造影技术转向到对病毒的研究,对了解病毒的结构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