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黄河》等。
赞格蒙美国数学家
赞格蒙(1900~1992)美国数学家。1900年12月26日生于波兰华沙;1992年5月30日在美国去世。在华沙和乌克兰鲍尔脱伐(Poltava)接受中学教育,1919年入华沙大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战争时期曾到军队服役;1922~1929年在华沙工业学校任教,其中1926~1929年还任华沙大学不支薪讲师;1929~1930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做研究工作;1930~1939年任威尔诺大学教授;1939年又到军队服役;1940年到美国霍利奥克山学院任教授;1945~1947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1947年以后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80年退休任荣誉教授。1961年被选为美国全国科学院院士,同时还是波兰科学院、阿根廷科学院、西班牙皇家科学院、意大利巴勒莫国家科学院等科学院的院士。1954~1955年曾任美国数学会副主席。
赞格蒙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波兰数学学派的人物,该学派在两次大战之间曾对数学作出过重大贡献。因此他早期的兴趣是在古典分析方面,特别是调和分析、实变和复变以及概率计算在分析中的应用。在英国期间又接触了哈代和李特尔伍德,特别是遇到了李特尔伍德的学生R·E·A·C·佩利,深受他们的影响,并与后者进行了富有成果的合作。通过傅里叶级数刻画函数类是傅里叶分析中的重要课题,著名的帕舍伐尔公式以及里斯-费希尔定理反映了函数类L2(0,2π)的特征。但对Lp(0,2π)当P≠2时,虽有豪斯多夫-杨定理,实际上该定理只是用傅里叶系数的大小来反映函数所属的空间,并没有给出空间Lp(0,2π)的傅里叶级数特征,不能像帕舍伐尔公式那样,用傅里叶系数的大小来描述Lp(0,2π)中函数的特征。后来赞格蒙及其学生马钦凯维奇等发展了李特尔伍德和佩利提出的理论,给出了Lp(0,2π)空间中函数的傅里叶级数的特征性质。
赞格蒙最有名的工作可能要数其在50年代开始和考尔德伦合作的奇异积分理论。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调和分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他们所得结果对Rn中的傅里叶分析问题、实变理论等都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偏微分方程理论方面的应用。概括地讲,他早期的贡献主要在一维傅里叶分析,其成果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他的《三角级数》(Trigonometric Series,1935;1959年出第2版时扩增为两卷本)一书中;后期则对n维分析作出了基础性贡献。有多个数学领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赞格蒙工作的影响,如实变、调和分析、李群、离散算子理论以及偏微分方程等。他还建立了强有力的芝加哥分析学派。
1954年,赞格蒙曾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演讲。他曾于1979年获美国数学会斯蒂尔奖,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39年还曾获波兰科学院奖。他还著有《解析函数》(Analytic Functions,与S·萨克斯合作,1966年,第2版)和《侧度与积分》(Measure andIntegral,与R·L·惠登合作,1977)。
奥夫欣尼科夫,德米特里·尼古拉耶维奇苏联录音师
德来特里(1900~)苏联录音师。1948年加入共产党。1920年毕业于梁赞戏剧学校,1929年毕业于莫斯科市工会理事会举办的无线电进修班,1931年在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任无线电技术员。1933~1965年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录音师(其中1941~1944年任古比雪夫纪录片厂录音师)。他参加过多部杂志片和专题片的创作,成功的作品有:《新世界的一天》(1940)、《曼纳林防线》(1940)、《乌拉尔在争取胜利》(1943)、《劳动光荣》(1950)、《科学宫》(1954)、《来之不易的幸福》(1955)、《我们生活中的一天》(1960)、《岁月与人》(1961)、《世界人民的呼声》(1965)等。
本森,萨利美国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