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关心政治斗争。1938年创办《罗巴塔》文学杂志,不仅推动了进步文学活动,也改变了自己的创作态度,告别了幻影主义,面向现实生活。他先后发表了《时代的幻灭》(1936)、《时代之声》(1939)、《乡村》(1940)等诗集。《时代之声》中的一些诗呼吁革命,抒发了向往新人类、新时代、新社会的情愫;有些诗描绘劳动人民和妇女的苦难,鞭挞富人的残忍;有首题为《致马克思》的诗直接歌颂马克思是“旧社会的埋葬者”;《帝国主义》一诗谴责帝国主义“毒化了世界”。早期那种温柔甜蜜的诗情,让位于慷慨深沉的激情。诗集《乡村》主要描写农民世代受压迫、受奴役的惨景和农村一片凄凉荒芜的景象,同时歌颂他们的劳动美和健康美。《时代之声》和《乡村》渗透着诗人的忧患意识,但后者似乎比前者更深沉,它们推动了当时进步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的变革。
40年代后,本德接受奥罗宾多的哲学,转向唯心主义,宣扬全人类文化意识。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理性占了主导,丧失了寓情于物、以景抒情的抒情风格,诗歌成了他的唯心哲学的诠解工具。
沃尔凯尔,伊日被认为是捷克战斗诗歌的首创者
沃尔凯尔(1900~1924)捷克诗人。1900年3月29日生于汉纳地区的普罗斯杰约夫,‘1924年1月3日于出生地逝世。他出身于一银行职员的家庭,在舒适而义安宁的市民环境中度过青少年时代,诗人的气质主要是他母亲培养出来的。1919年在布拉格查理大学学习法律,同时把很多时间放在文学上,广泛接触新老一代的诗歌代表人物。1921年加入捷克共产党,并成为当时青年一代诗人中的核心人物。他是《宾至如归》、《旋覆花》两杂志和同名的两个文学团体的成员。后因观点不同而退出。
沃尔凯尔一直生活在布拉格这座大城市里,在此他感到孤独、寂寞;后因发现肺病的征兆,他渴望回到自己出生的城镇去,回到母亲身边。对诗人来说那里是一个宁静、舒适和幸福的地方。然而,直到快死时他才被接回故乡。
沃尔凯尔在中学时已开始写诗,早期的诗歌受象征主义的影响、在处女作诗集《宾至如归》(1921)中,主要基础是诗人强烈的生活感受,表示要爱一切人,用爱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而在诗集《艰难的时刻》(1922)中,则号召革命者迎接共产主义的明天。诗人思想感情上的这一深刻变化,是在当时的政治事件影响下,特别是1920年与诗人的朋友们——诺伊曼、奥勃拉赫特的观点接触时发生的。作为一个进步作家,他认为必须抛弃对世界山园诗式的概念,必须同为变革世界制度而斗争的诗人们站在一起。在《大海》一诗中他高喊“世界应该属于那些创造它的人们”。在《玻璃窗外的面孔》、《伙夫的眼睛之歌》、《在爱克斯光室里》等诗中,谴责贫富不均的旧社会,要求埋葬剥削制度。
沃尔凯尔在创作诗歌的同时还写过小说、剧本。诗人试图以另一种方式说出他在诗歌中所表达的一切。这方面有几个短篇小说稿和几篇现代题材的童话(《盗窃太阳的百万富翁》、《扫烟囱的人》),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极光》)和三个剧本(1922,《医院》,《坟墓》以及《至高无上的牺牲》)。
沃尔凯尔还写过不少评论文章,这对了解诗人的理论观点很重要。他在1922年发表的《无产阶级的艺术》、《日常的艺术还是节日的艺术》,《艺术自由的捍卫者们》三篇论文中,提出了创作革命文学的要求,并且强调文学的阶级性。
沃尔凯尔以他短促的一生成了青年和工人所热爱的诗人。他被认为是捷克战斗诗歌的首创者,日常诗歌的传播者。
不朽的音乐家阿瑟·沙利文去世
11月22日。今天,曾谱写过一些世界最动人心弦的乐曲的音乐家阿瑟·沙利文先生将永远搁笔了,他享年58岁。
他是一位乐队指挥之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华。1871年他与W·S·吉尔伯特一起创作了一系列经久不衰的具有英国特色的轻歌剧,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皮纳福号》,它在首次会演时,连续700场满座。
其它剧目包括《彭赞斯诲盗》,《天皇》和《船卡》。吉尔伯特和沙利文的名字连在一起,他的名字在音乐厅里象征着甜美的旋律和欢笑。在世界的一些地方,经常上演他们的作品。
阿瑟爵士还创作了一曲脍炙人口的歌曲一《失去的和弦》,一片鼓舞人心的圣歌《信徒精兵》以及一部格调严肃的歌剧。
普契尼(1858~1924),世界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歌剧现
实主义最杰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代表作有歌剧《绣花女》、《托斯卡》、《蝴蝶夫人》及《杜兰朵》。1900年6月,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在伦敦首演并获得巨大成功。
《亚泉杂志》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综合性科学期刊
中国人自办第一份以刊登化学为主的综合性科学期刊。1900年11月29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兼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