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宣传抗战的剧本。1942年起在新四军工作。1943年主编《新知识》杂志。同年在苏北参加陈毅领导的抗日文艺团体湖海诗文社。1945年任华中建设大学文学院院长,华中文协常委。1946年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1949年后,先后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华北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副秘书长等职。在推动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对中国近代史料的整理和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编著有《不夜城》、《李闯丑》、《碧血花》、《晚清文学丛钞》等及小说、散文、论文集多种。
奥法莱恩,肖恩爱尔兰小说家
奥法莱恩(1900~)爱尔兰小说家、传记作家。原名约翰·弗朗西斯·惠伦。1900年2月22日生于 爱尔兰的科克郡。父亲是一名皇家爱尔兰保安警察,母亲是个极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从小就感到家庭生活十分沉闷和压抑,最大的乐趣是去离他家很近的科克歌剧院看戏。14岁那年看了莱诺克斯·罗宾逊的《爱国者》,深深为这出戏的现实主义风格所打动,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成为作家和编辑后还是笃守这一信念:一个爱尔兰作家的真正题材应是爱尔兰人的日常生活和与他们相关的事物。
1916年的复活节起义中,他为民族主义热情所激励,投入了争取爱尔兰独立和自由的民族斗争的事业。18岁时他改名为肖恩·奥法莱恩,并参加了爱尔兰志愿军。1926年在科克大学获得硕士学位,这期间一直为爱尔兰的一些期刊写短篇小说和文章。不久离开爱尔兰去美国哈佛大学学习。
1928年6月他同艾琳·古尔德在美结娇。1929年春返回祖国,不久。出于谋生的需要又去英格兰密德塞斯的圣玛丽学院任教,直至1933年。这期间完成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仲夏夜的狂欢及其他故小》(1932)。其中的每个短篇都是对小说形式的探索和实验。《纽约时代报》评沦员约翰·张伯伦说这本书是自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以后最好的爱尔兰短篇小说集。他的文学成就使他成为爱尔兰文学院院士。1933年他返回爱尔兰,全力从事写作。
此后的10年里他写下大量小说、传记,论文和游记,对爱尔兰的生活作了忠实和充满同情的现实主义描绘。主要传记作品有《丹尼尔·舆康内尔生平》(1938)等。他还写了三部长篇小说:《一群纯朴的人》(1933)、《孤独的马》(1936)和《重归爱尔兰》(1940)。中心人物多是反叛者,他们的反叛最后不是失败或导致他们离群索居,便是以妥协而告终。第二部短篇小说集《一小袋铜钱》(1937)也在此期间完成,描绘了乡村的贫困、贵族的没落和迁徙的流民。他对30年代的爱尔兰的看法可用集子中最好的一个短篇的标题——《一个破碎的世界》来概括。
1940年奥法莱思创办了《钟声》杂志,成为当时爱尔兰最有声誉的刊物。他在刊物上撰文抨击书报检查制度,还利用刊物提携了一批青年作家。此外还著有论文集《爱尔兰民族性格之研究》(1949)和自传《愿我长寿》(1964)。50年代和60年代经常去美国一些大学讲学。
奥法莱思在短篇小说创作上深受契诃夫影响,但揉进了他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爱尔兰情调,使他的短篇小说别具一格。
本德,苏米德拉南德是印度幻影主义诗人之一
本德(1900~1977)印度幻影主义诗人之一。1900年生于北方邦阿尔茂拉县,1977年逝世。出身于封建望族。自幼丧母,由父亲和祖母抚育成人,在家乡完成小学教育。他从小就沉浸于对大自然的欣赏,勤奋读书,养成羞涩孤静的内向性格,甚至终身独居,不娶妻室。他酷爱音乐和文学,八岁就作诗习文。1918年在久拿勒斯念完中学,除了文学活动外几乎不与外界接触,只在书本和幻想中生活。那时他学习印度中世纪宗教诗人和泰戈尔,奈都等诗人的创作、写了成名之作《维那琴》(1918~1919)。诗集反映诗人对大自然的好奇和神秘感情。若说在《维那琴》中,诗人对大自然的爱冲淡了对情爱的抒发,那么在《幻影》(1919)中,本德的少年欢乐却变成了爱情失败后的深沉痛苦。
1919年,他进帕勒亚格的一个学院,学习梵文专业,对梵文文学和英国文学的酷爱达到了如醉似痴的地步,迦梨陀娑的美感,济慈的诗艺,雪莱的想象,渥兹渥斯的自然描写,柯尔律治的非凡性,丁尼生的音乐感,都在他的诗篇中烙下了深刻印记。他学习声学和器乐,登台演出,并任电台音乐节目指导,还创作了一百多首抒情歌曲。1921年,他对甘地思想发生了兴趣,准备弃学,参加不合作运动,但遭父亲阻拦。1927年发表《嫩叶》,被认为是幻影主义三部代表诗作之一。《嫩叶》有对现实世界的种种美丽形式的抒写,又有各式各样的感情的表达。它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寄托诗人的美好感情和理想。
印度幻影主羲诗人本德
30年代后,受民族独立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影响,他接触了马克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