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皇家御使> 盛唐(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盛唐(2)(1 / 2)

天资赶紧出门迎接了位高权重的大唐帝国首辅,一阵寒喧礼节请入客厅后,厅堂内只留下李天资和仲父两个人在倾谈。李林甫托起白瓷茶碗内用南澪水煮的蒙顶茶,细细品尝后,不住地点头赞好。天资喜喝紫笋茶,紫笋茶产于湖州长兴县顾渚山,以其“色紫而似笋”而得名,因天资喜好道家文化,紫笋茶的紫色为祥瑞、高贵的象征,所以视为最爱。

“仲父,近日国事可否顺心?”天资见李林甫闭口不言,找个话题关切地问道。

“最近正在忙于完备国家律典的编撰事宜,皇帝催得很紧,可是儒家集团千方百计地干扰法典修订,阻止推行吏政改革,做点实事真难啊!”

“守旧而又迂腐的儒生怎么会知道完备法典对国家的好处有多大呢?他们只维护保守的复古思想,不主张锐意改革,这样对帝国走向是很不利的。”天资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赞同李林甫“法”“术”“势”的治国方略。

“特别是张九龄这个人,做事不懂得变通,皇帝已经对他很失望了。这次改革,如他再挡路的话,定会遭贬。”李林甫答道,他见天资与自己的政见相同,所以对这个侄儿还是有想继续提拔栽培的意图,便有意点名指出了自己的政敌。

“张九龄是儒家的领军人物,皇帝十分器重,相信也不会把他怎么样。”

“那老儒口口声声处处为国为民,他可曾为皇帝着想过吗?真是不懂事啊!”李林甫道。

原来,开元皇帝李隆基对武惠妃的宠爱始终不衰,继而想废掉现太子,改立武惠妃的儿子寿王瑁为太子,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劝谏皇帝不能废太子,此事遂作罢。不久,尚直的张九龄又因反对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为相,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弄得皇帝很不悦,遂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以李林甫取代其位。李林甫城府极深,善于揣摩上意,皇帝十分信任他,委以重任打击儒家守旧势力。

“张九龄为国操劳一世,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算有事,顶多提前退休而已。”天资是个聪明人,他结合时势的分析道。

“贤侄,鉴于你累积的功绩,早就应该升迁了呀?不如让我来引荐你做御史中丞吧?”李林甫听了,便知天资对帝国高层的争斗不太了解,便有意岔开话题直接拉拢道。

“多谢仲父,小侄还是比较喜欢主客郎中之职,可以结交很多民族豪杰。”天资听后喜忧参半,婉拒道,虽说御史中丞是正五品上阶,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职官,可一旦经李林甫引荐,那就意味着正式踏入他的阵营,此前仲父一直拿“贤侄”当杆枪使用来弹劾异己,曾经的监察御史就已经得罪不少人,按理来说天资早就应该到了升迁的时候了,但却是丝毫未动,似乎有点官儿要做到头的意思,究其原因:一是各部都没有空缺出名额;二是做过御史的人,因得罪人太多,此后的仕途常常不很平坦,而此时朝内的两位权相中书令李林甫和尚书右丞相张九龄都十分忌惮李天资的崛起,做官每年都要有四次考绩,由尚书省吏部主持,凡应考的官员,由秘书写出当年的功过、品德,本单位长官对众宣读,大家评议优劣。天资每次考绩都是中等,不升不降。究其深层原因,以代表儒家士大夫阶层的张九龄集团与以李林甫为首的法家变革集团之间争斗不断,天资曾是双方拉拢的焦点人物,可是天资却从未偏袒过哪一方,只是谨小慎微的游走于双方之间,所以两位宰相均不积极引荐他更上一层楼,相反还要拼命打压,以免威胁到相位。所以仲父的所谓提携之词,必须要坚决婉拒。

“嗯……是呀,皇帝也会因功眷顾你的,可皇帝只能给你爵位和尊贵,而仲父给你铺的可是入相之路啊。贤侄,仲父是在为你做基石呢!”李林甫一改以往晦暗的说话方式,相当直白地引诱天资就范道。

“这……岂敢,岂敢。”天资闻听此言,顿感冷汗淋漓。

“皇族之中,将来也只有贤侄能够接替我的相位了。”李林甫继续说道。

天资听后,已经惊得汗流浃背,论吏政的能力,普天之下无人能及李林甫,自己几斤几两,他还是称得出来份量的,李林甫此行目的实在揣摩不透

“仲父……言重了。”天资不敢多言道。

“贤侄威仪四海,名声远扬,何必如此谦逊呢?”李林甫步步紧逼道。

原来,天资为人宽厚,善于交际,在长安广交各国使节、大将军、边疆节度使等重要人物,建立了自己的小关系网,李林甫早已看在眼里,如今他做了首辅宰相,有心尽早将李天资纳入自己的门下,却又担心日后不好摆弄,所以不断地试探天资城府的深度。

其实李林甫这些年的仕途也不平坦,他能当上宰相完全是走了武惠妃的后门,前时武惠妃一心想当皇后,却受到以宰相张九龄为首的群臣反对。失败后,她继而又想为儿子寿王李瑁谋取储君之位。但人在后宫,武姓外族也尽被杀戮,没有娘家势力可以依靠。正苦于无门之时,时任吏部侍郎的李林甫想方设法地托人将带话给深宫中的武惠妃,表示:“愿为寿王立储效力。”之后,二人便开始联盟,互相利用。可以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