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的作用
30年前,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开始创造自己的前途。少小离家,云山苍苍,心里难免有几份惶恐。他动身的第一站,是去拜访本族长,请求指点。
老族长正在临帖练字,他听说本族有位后生开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就随手写了“不要怕”三个字,然后抬起头来,望着前来求教的年轻人说:“孩子,人们的秘诀只有六个字,今天先告诉你三个,够你半生受用。”
30年后,这个从前的年轻人已过中年,有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心事,归程日短,近乡情怯,他又拜访那位族长。
他到了族长家里,才知道老人家几年前已经去世。家人取出一个密封的封套来对他说:“这是老先生生前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会回来。”还乡的游子这才想起来,30年前他在这里听到的只是人生的一半秘诀,拆开封套,里面赫然又是三个字:“不要悔。”
对了,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这是经验的提炼,智慧的浓缩。这六字箴言的奥秘,要一本长篇小说才说得清楚。但是,我相信对那些有智慧的人,这几个字就够了,留一点余味让人咀嚼体会,岂不更好?
心灵沟通
“不要怕”,“不要悔”, 这是人生的浓缩,也是生命的箴言。生活就是这样,如果左盼右顾,能一心一意干好事情吗?
干什么事情都要勇敢、坚决,追求卓越,向往卓著,勇往直前。不要吃后悔药,不要整天在后悔中过日子。
奇人霍金的启示
如果有谁向我们说:一个中枢神经残废,肌肉严重衰退,失却了行动能力,手不能写字,话也讲不清楚,终生要靠轮椅生活的青年,凭借一个小书架,一块小黑板.还有一个他以前的学生作助手,竟然在天文学的尖端领域——黑洞爆炸理论的研究中,通过对“黑洞”临界线特异性的分析,获得了震动天文界的重大成就,对此,你一定会感到惊奇,然而,这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他为此荣获了1980年度的爱因斯坦奖金。
他的名字叫史蒂芬·霍金,是个英国人,当时只有35岁。更有趣味的是,作为天文学家,他从不用天文望远镜,却能告诉我们有关天体运动的许多秘密。他每天被推送到剑桥大学的工作室里,干着他饶有兴味的研究工作。
我们常常惊叹那些专业知识的底子甚薄,然而在某些或某一个特殊方面、特殊领域成就卓著的“鬼才”们。其实,奇人霍金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以及他借此而获得的高度成就,说明世间还有另一类“鬼才”,即由于残疾之类不幸的折磨和求生意愿的炽烈,而激发,而活化,而升华的特殊洞察力或特异才能。只要人的精华——思维着的大脑依然蓬勃地工作着,就有无可限量的人生希望和创造潜力。在这里,悲观或者乐观,坚强或者懦弱,前进还是退却,依赖还是自立,像效率可靠的阀门一样,给残疾人的生存智慧开启着成功之路或自弃的际遇。
霍金的获奖,是赢得了科学界公认的理论物理学研究的最高荣誉。就是体魄健全、研究工作条件一流的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工作者们,又能有几个获得这样的殊荣?这似乎暗示着:人类生存智慧的重大命题之一,即真正地认识“天生丽质难自弃”的规律。不论你的生存条件如何,都不要自我磨灭自身潜藏的智能,不要自贬可能达到的人生高度,要锲而不舍、韧性地钻进去发掘自身才能的最佳生长点,扬长避短地、踏踏实实地朝着人生的最高目标坚定地前进!
肉体的残疾固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人体有诸多的自我补偿或代偿功能。最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残疾,心理卫生意义上的残疾,这一类残疾非但缺乏补偿或代偿功能,还具有剥夺智慧、贬低人生价值的消极作用。这样的人,甚至可以由于体形之丑,导致“以形代智”或“自惭形秽”的人生态度。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因为他们实在是把自身的“天生丽质”抛弃得太远了。
心灵沟通
保尔·柯察金、吴运铎、张海迪的故事我们已经是耳熟能详。今天我们再谈霍金的故事,心灵仍然受到震撼:无论你生存条件如何,都不要自我磨灭自身潜藏的智能。肉体的残废固然不幸,但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残疾。
天才和懒猫
斐塞司博士悠闲地站在窗前。他似乎在凝望着什么,思考着什么。但是从神态看,又好像什么也没有思考,就是工作之后漫无目的地遐想,即所谓神游。四周静静的,阳光从天空直射下来,照射在窗前的空地上。
一只母猫躺在阳光下。它懒懒的,很舒适的样子。母猫安详地打着盹,那种舒展的姿态与四周的宁静是那样吻合。
树影开始移动,猫身上的阳光失去了。这只猫站起来,重新走到阳光下。这一切,是那么自然而然,仿佛一切都事先安排好了,又好像母猫接到阳光的通知似的。
这一景象唤起了斐塞司博士的好奇。
究竟是什么引得这只猫呆在阳光下?
是光与热?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