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智者,自然会对“知足”有一清醒明确的认识,并赋予了“知足”以正面、积极的意义。一个人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时要“知足”,如果如同一个毫不知足的孩童看见身边有许多的玩具、食物、衣物等东西时,这也要,那也拿,贪得无厌的话,则不会像小孩子那样目童稚可爱而得到他人的谅解了,只会使人恶之厌之,避而远之,甚而引来无妄之灾。因为物质享受是永无止境的,当期望得不到满足,看见别人比自己更富有,更显贵时,想人非非,贪欲之心无限膨胀时,将会出现不择手段谋求额外的收入,或奴颜媚骨、摇尾乞怜,或明抢暗夺,铤而走险,导致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可悲下场。
《列子》中讲了一个寓言:一位齐国人非常喜欢金子,简直到了朝思暮想、夜不能寐的地步。有一天,他在街上看见了一家金铺,便径直进去抓起金子就走,结果被众人当场抓住,挨了一通皮肉之苦。当有人问他为何竟在光天化日之下,明日张胆地偷别人的金子时,这个人却回答说:“在我偷金子的时候,眼中就只看见了金子,没有看见其他的人。”这则寓言虽不免夸张,却实实在在地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位利令智昏的贪婪者的心理实质和丑陋形象,聪明人却被不知足心理所驱使做了一件大大的糊涂事。
这是自己没有或嫌自己拥有太少的人的不知足,还有一些则是守财奴,一毛不拔,自己已经拥有了许多的财富却因不愿失去而导致了丧命亡国的悲剧,徒为后世添一笑柄矣。
《孔子》一书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子思曾在卫国居住,一天在河边看见一位卫国人钓到了一条大得足以装满一车的鲲鱼。子思便问钓鱼人是如何钓到这难得的鲲鱼的,钓鱼人回答说:“我刚开始用鲂鱼大小的鱼饵下钓时,鲲鱼根本不理睬它,于是我就换了半片猪肉重新下钓,这次鲲鱼便轻易的上钩了。”子思于是有感而发:“鲲鱼虽然难得,却终因贪食而遭灭顶之灾。虽然人怀有远大志向,但也会因贪求利禄,不知足而丧生。”
由鱼想到人,子思能因此明白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方法,而成为智者。
《飞劝忍百箴》中曾说:虞公因贪恋晋国所献垂棘之地出产的美玉,而不能察觉晋国借路攻打虢国的计谋;沉溺于美色之中,却忽略了亡国的灾祸。
愚蠢的人总是鼠目寸光,总是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而不能明白或忘记了其中可能隐藏的大阴谋、大灾祸,事到临头只有捶胸顿足的份,可惜悔之晚矣。 ’
《左传》上记载:春秋时期,虢国曾在原晋国国君与庄伯、曲沃武公权利争夺中支持原晋国国君。当时,周桓王命令虢国国君姬仲讨伐曲沃武公,姬仲依令而行。到了周惠王九年时,庄伯的孙子、曲沃武公的儿子晋献公开始在国内大开杀戒,原来的宗室公子大多逃往隔着虞国的友国虢国,于是虢国又以此为由出兵讨伐晋国。晋献公为此对虢国是恨之入骨,大有灭之而后快之意。到周惠王十九年,晋国的简息欲出兵攻打虢国,向隔在两国之间的虞国借道。此次讨伐,晋国攻克了距虢国首都上阳仅三十里地的重要战略城市下阳,大获全胜而返。三年后,也就是周惠王二十二年时,晋国再次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
这一次,虞国的大臣宫之奇提醒虞公道:“不能同意晋国的请求了,否则的话,遭受亡国之灾的就不仅是虢国,我们虞国也将不能幸免了。”可虞公却认为自己与晋国国君同是周朝的宗室后裔,晋国不会将自己的兄弟消灭的,于是没有听从宫之奇的苦苦劝说,不但答应了晋国借道的要求,还在为了讨好晋国,‘梦想着晋国消灭虢国之后自己也能分杯羹的利欲心的驱使下不做任何的防卫,听任晋国军队从自己的国家通行。
宫子奇见虞公不听劝阻,现在已是大祸临头。他见无力挽救虞国命运,只好带着自己的家人远走他国避祸。
不久之后,晋军消灭了虢国,班师回朝。此时的虞国正如大臣宫子奇所言成了晋国的又一颗眼中钉、肉中刺,于是在经过虞国时又将毫无防范的虞国占为已有,使之成为了自己版图的一部分。
此时,做了晋国臣子的虞公才后悔自己没有采纳宫子奇的意见,终导致亡国的悲剧。
不能明是非,辨利害,不能忍一时的小利,不能满足已有的财富、权势与幸福时,必将“讨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损”。
故而,我们要知道如何得到幸福,更要知道如何保有得到的幸福。这得到与保有就是需明白适可而止——凡事不能发挥到极限、尽头。
李密庵早已将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有条不紊的生活,恰到好处的趣味一展无余,说得明明白白、透透彻彻,只需有心人拂去心中尘埃,释去心头枷锁,便可得悟其真谛。在他的《半半歌》中这样写道: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土半烟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增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