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与楼适夷、以群等人创办《小说》月刊。此期间还写出杂文集《水泊梁山英雄谱》(1950年,上海学习出版社),以杂文形式,借古喻今,讽论时事和人物。1949年初由香港经朝鲜到北京,参加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委会工作。后在出版总署先后任总署图书馆副馆长和书刊编审。1954年调人民美术出版社任创作室副主任、幻灯编辑室主任。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1年编写了历史剧《李慧娘》(北京人民出版社),成功地塑造了李慧娘这个申张正义的复仇的形象。该剧在当时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政治意义,后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致死。
姜亮夫
古典文学研究家,教授。原名姜寅清,字亮夫。1902年4月12日生。云南省昭通县人。父亲姜思让曾是辛亥革命时期昭通光复事业的领导人。姜亮夫中学时代参加学生运动,毕业后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此时即喜爱文学,常常作诗填词、曲。高等师范毕业后入北京师范大学,曾参加“三·一八”请愿。后进清华大学研究院专习语言文字学。毕业后到江苏南通、无锡中学任教。1928年到上海,历任大夏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公学、复旦大学教授。1932年任北新书局编辑。1933年任河南大学教授。1934年~1937年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曾从巴黎、伦敦、罗马等地访求了数千件中国古代艺术品与敦煌卷回国。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东北大学教授兼文学系主任。1941~1946年任云南大学教授兼文法学院院长。同时写些社论性的论文。抗战胜利后,任昆明师范学院教授,并因参加编辑《民主周刊》而受到特务的监视。1947年后到英士大学任教授、院长。1948年后继任昆明师范学院教授、云南省教育厅长、云南省文教处长。1950~1951年参加云南革命大学高级研究班学习,次年到云南博物馆工作。1953年调任浙江师范学院教授、系主任,该院后改名杭州大学仍任教授、系主任、语言文学研究室研究员。曾被选为浙江省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时加入省文联史学会。现任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大致可分三个时期:二十八岁以前以文学语言为主,二十八岁至五十岁以历史考古为主,五十岁以后以语言历史为主。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鸟瞰》(1924年,云南旅蜀学会刊)、小说《邂逅》(1927年;《世界日报》副刊)、《诗骚联绵字考》(1927年,《国学月报》、《民铎杂志》)、《初、高中国文教本》(1929年,北新书局)、《文学概论讲述》(1930年,北新书局)、《中国历代小说选》(1930年,北新书局)、《中国文学史论》(1933年,河南大学)、《屈原赋校注》(1936年,东北大学;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历代各体文选若干种》(1934年,北新书局)、《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1935年,商务印书馆;1959年修订再版)、《陈本礼楚辞精义留真》(1949年、1956年,上海出版公司)、《屈赋今译》(1955年,浙江师院印行)、《楚辞书目五种》(1967年,中华书局)、《瀛涯敦煌韵辑》(二十四卷;1956年,上海出版公司)、《陆机年谱》(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张华年谱》(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楚辞论文集》(上海中华书局印行)、《楚辞通故》(六十卷,中华书局)等。此外,还有历史考古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论著数十种。
饶孟侃
(1902~1967)现代诗人,教授。别名饶子离。江西省南昌市人。幼年在家乡读私塾时,即对古典诗词发生兴趣。1916~1924年,先后在北京清华学堂和清华大学读书,专习英文,参加清华文学社。毕业后赴美国,入芝加哥大学研究。此期间参加过“五四”爱国运动。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时,曾写有诗《三月十八日》为纪念。从1927年起,~1967年逝世,四十年中一直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讲授英语、英国文学、英国诗歌、莎士比亚以及英汉互译等课程。解放前,先后任教于上海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安徽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和四川大学。解放后,1954年,由四川大学调到北京,任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英语教授,1956年调任北京外交学院英语教授、并兼院工会主席。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除教学外,也从事写作。与闻一多、朱湘、徐志摩、孙大雨等过从甚密,常在一起探讨新诗的形式、格律及创作问题。此外,还曾参与编辑《新月月刊》。这时期,他的作品多发表在《晨报》、《诗刊》、《小说月报》、《时事新报》、《新月月刊》以及《东方杂志》等刊物上。其中诗歌有:《有一只老马》、《自招》、《呼唤》、《长途》、《今昔》、《爱》、《飞》、《山河》、《叫卖》以及自印诗集《泥人集》(1929年);小说有《梧桐雨》(元曲本事;1928年);翻译作品有:苔微士的诗作《犯人》、《微笑》和《追寻快乐》,郝士曼诗《别》、《百里墩山》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