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家。原名卜成中。1902年5月18日生于浙江杭州。父亲是刻字工人。1919年夏,于杭州私立宗文中学毕业后,因家境困难,投考邮政,在浙江邮区、杭州邮局服务二十三年,直到1942年底。这期间,自学英语和世界语,并开始翻译、介绍东欧各弱小民族的文学。最早印成书的译文是保加利亚的瓦佐夫(Vazov)的短篇集和匈牙利的Hesczcg的短篇合集。他从世界语翻译的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勇敢的约翰》是在鲁迅的帮助下出版的。1943年,在浙江富阳乡村译书。1944~1946年,先后在浙江衢县简师及初中教书。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找不到职业,流寓上海、富阳、杭州亲友家,并从事翻译。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在杭州高级中学任教,之后又在浙江干部学校学习。1950~1952年2月,在上海鲁迅著作编刊社,参加《鲁迅全集》的编辑工作。编刊社于1952年7月迁到北京,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他即转该社鲁迅著作编辑室。1959年又调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译所工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人大代表。1972年重编《鲁迅全集》,又回到鲁迅著作编辑室工作。1979年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现任鲁迅研究室顾问。主要译著有:《勇敢的约翰》(1931年,湖风书局)、《过岭记》(1931年,中华书局)、《春天的歌》(1933年,中华书局)、《保加利亚短篇集》(1945年,正言出版社)、《上尉的女儿》(1944年,东南出版社,初版名《甲必丹女儿》;1947年,文化生活出版社)、《美丽之歌》(1949年,文化工作社)、《苏联作家自述》(1950年,上海出版公司)、《裴多菲诗四十首》(1951年,文化工作社)、《可爱的祖国》(1952年,文化工作社),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相继出版《裴多菲诗选》(1954年)、《塔杜施先生》(1955年)、《好姑妈和小鹿》(1956年)、《尤若夫诗选》(1957年)、《华莱斯诗选》(1958年)、《密茨凯维支诗选》(1958年)、《多尔第》(1960年)及《腊玛延那·玛哈帕腊达》(1962年)等。关于鲁迅著作研究的文字,有《鲁迅全集校读记》(1950年)一种。
汪静之
现代著名诗人,教授。1902年7月20日生。安徽省绩溪县八都余村人。幼年在乡村私塾读书。十二岁起学做旧诗。1916年到汉口,先后在茶叶铺和纸铺当学徒一年。1919年到屯溪安徽第一茶务学校读书,开始作新诗。1920年到杭州第一师范读书,1921年在《新潮》、《新青年》、《小说月报》、《诗》杂志发表新诗。1921年秋与潘漠华、冯雪峰、魏金枝、柔石等人组织晨光文学社。请国文老师朱自清、叶绍钧为顾问,在杭州报上出版了《晨光》旬刊,数月后停刊。1922年4月4日,与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成立湖畔诗社,出版了四人诗合集《湖畔》。后又在上海出版了《支那二月》月刊,数月后停刊。1922年,诗集《蕙的风》(亚东图书馆)出版,鲁迅审阅了《蕙的风》的原稿,做了修改,并在回信中给以指导,特别指出要学习拜伦、雪莱、海涅的诗。汪静之最喜欢海涅,且受海涅爱情诗的影响,又由于他受“五四”运动和“新青年”进步思想以及西欧民主主义文艺思想的影响,当时写的爱情诗比较多,并获得了很多读者,受到顽固派的攻击、诋毁,而鲁迅却给予支持。朱自清说:《蕙的风》“对于旧礼教好象投掷了一枚炸弹”。“五卅”运动,读了《共产党宣言》等书籍,决定不再写情诗,不再唱悲歌,写出《劳工歌》和《破坏》,编入第二本诗集《寂寞的国》(1927年,开明书店)。这期间大部分时间在中学或大学教书。北伐战争时期曾由郭沫若介绍在北伐军总政治部任编纂,又在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任《劳工月刊》编辑。抗日战争时期曾由章铁民介绍在国民党中央军校广州分校任国文教官,后期在贵州独山因生活困难,被迫兼做酒生意,之后又到重庆做酒生意和开小馆子糊口。1945年以后,先后在白沙大学预修班、江苏文理学院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他还写有短篇小说《耶稣的吩咐》(1926年,开明书店)、长篇小说《翠英及其夫的故事》(1928年,亚东图书馆)、短篇小说集《父与女》(1929年,大江书铺);理论著作有:《诗歌原理》(1928年,商务印书馆)、《李杜研究》(1928年,商务印书馆)、《作家的条件》(1936年,商务印书馆)。作者痛于日寇侵略,还编选历代《爱国诗选》(诗选注四册;1938年,商务印书馆),《爱国文选》(文选注四册;1939年,商务印书馆)。解放后,写有零星诗歌,如《乐园的逐客令》、《列宁颂》、《列宁与真理》、《列宁世界的心》、《血液银行》等,结集成《诗二十一首》。这些诗表现了在薪时代里他新的觉悟和进步。1979年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1980年4月,在《人民日报》发表诗作《告慰马克思》。